互檢進口產品「過招」 中日貿易戰策略

互檢進口產品「過招」 中日貿易戰策略

【本報訊】中日關係低迷,今年兩國更不斷透過檢驗對方的進口產品「過招」。有學者表示,這種被視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方式,以進口產品須符合本國規定的安全標準為由,藉以向進口國施壓,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政治手段,也可從側面一窺兩國關係。
理工大學會計及財務學系副教授劉佩瓊解釋,國際貿易常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簡稱「TBT」;中國以往經常遭歐美國家以產品不安全為由、限制中國貨品進口,到03年後中國政府才逐漸懂得善用這種手段作為抗衡。

技術性貿易壁壘作武器

今年首九個月,中日兩國已多次互相指摘對方的進口產品不符本國規定(見表),涉及的產品由中國的鰻魚、大白菜、蜂王漿,至日本的魚肉腸、蛋糕、咖啡等各式各樣。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再一次觸動中方神經,兩國關係低迷,小泉本月11日在亞歐領導人會議上主動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握手,溫家寶則笑而不語。到昨日,官方新華社報道,來自日本的著名品牌SK-II各式化妝品含禁用物質。
劉佩瓊表示,中日兩國互指產品的不當成份超標,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作武器,透過貿易上的政治手段,作為國家保護主義的另一種展現。
資料顯示,去年中韓也曾爆發貿易戰。南韓指中國漁產含孔雀石綠及泡菜含重金屬,禁止有關產品進口;中國隨即指南韓10種泡菜、辣椒醬等含寄生蟲卵,也禁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