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稅動搖香港成功基石

銷售稅動搖香港成功基石

柯程欣 香港大學新聞學碩士生

早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峯會記者會表示,峯會工作小組將於未來數月訂出行動綱領,讓下屆特區政府就經濟政策作為參考材料。其中,特首強調,香港應積極地利用「一國兩制」下的優良法制、稅制及營商環境,在世界發展前列的標準下,規劃未來的經濟發展。
翌日,曾蔭權表示,商品及服務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構思,雖然方案一定不討好,但既然政府對香港有長遠承擔,就不能採取鴕鳥政策,逃避問題,而應為香港長遠的穩定收入,尋找最實際可行的方法。他並指出,香港正面對三項基本挑戰,分別是外圍因素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人口老化,及社福開支不斷增加的壓力。

打擊優良稅制

「積極地利用本港的優良法制、稅制及營商環境」,包含了極重要的訊息:優良稅制及營商環境是香港的優勢;「商品及服務稅是眾多確保香港能得到長遠的穩定收入中,最實際可行的方法」,則說明銷售稅是最佳的護港良方。可是,銷售稅卻直接打擊了優良稅制及營商環境。因此,為了香港的未來,我們必須在這兩個項目上作出取捨。
香港能躋身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離不開優良法制、稅制及營商環境三點。一旦動搖了這些根基,香港的情況將與鄰近地區無異,因此,政府絕不應動搖這些根基。當然,市民也不是鴕鳥,這樣說不等於漠視種種威脅香港的因素。不過,上述的三項基本挑戰,又有沒有解決方法呢?

稅收比率不高

首先,是否有了銷售稅,外圍因素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就會消失?不可能。不錯,銷售稅相對而言確是較穩定的收入,但這穩定的稅收將佔據的稅收比率,卻遠遠低於其他稅項。因此,它能「有效地減少外圍因素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這點,值得商榷。再說,沒有銷售稅前,香港不是沒有經歷過風浪,當時的政府又是怎樣轉危為機?其中是否也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其次,絕大部份已發展國家都會面對人口老化這個問題。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參照這些地方的做法。現時醫學發達,香港又有一流的醫療系統,法定退休年齡是否可考慮定在六十五歲或以後?假設一般人由二十歲開始工作,將退休年齡比現行的延後五年,已能令每位在職者多出八分之一的工作時間。配合政府早前大力推行的強積金計劃;再配合醫療系統裏某程度的用者自付原則,人口老化的問題不見得解決不來。
三,社福開支不斷增加的,只是壓力。本港的社福開支不斷增加,是明明白白的事實,不過,掌管着政府開支的權力何在?是民眾?還是有實權的政府?是的,壓力是有的,但既然政府已知道壓力所在,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弊多於利,解決辦法就不應該是:有壓力,於是多收稅,以取悅群眾;而應是:有壓力,不過訴求不太合理,於是政府用不同的方法,向群眾分析訴求的利弊。

嚴謹控制開支

銷售稅,當然有它的好處,但它既然不是本港的唯一出路,開徵銷售稅更可能動搖香港賴以成功的根基,二害取其輕,也就只好放棄銷售稅了。如果,政府執意要反對商品及服務稅的人士和團體,包括筆者,應就如何解決問題,提出可持續的具體方案;我只能說,政府應嚴謹地控制開支,確確切切地執行「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因為銷售稅對香港的影響太深遠了──它會一手埋葬香港賴以為生的優良稅制和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