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內人隨筆:Esprit能人所不能

案內人隨筆:Esprit能人所不能

思捷環球(330)日前公布全年業績,營業額有成233.5億,純利較去年同期上升16.4%,埋單大賺37.4億,市值昨日單日更暴漲了39億,股東財息兼收,皆大歡喜。
細看思捷盤數,不難發現增長主要仍受惠於其已持續多年向好的德國業務,佔總營業額的47.7%。翻查德國官方統計數字,當地成衣零售市場的銷售總額,05至06年間只有3.7%升幅;而Esprit卻神乎其技,05至06年度德國佔47.7%的總營業額,便已足足111.4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1.8%,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這還未算,Esprit本身主要經營成衣批發和零售,與製衣業沾不上邊,只是以中間人形式向製衣廠買貨,然後轉手賣出,賺取中間差價,不過卻可賺得豐厚利潤。根據Esprit業績,其總毛利率去年高達五成三,相比其他專做成衣批發的上市公司一般兩成毛利率(如聯泰311),便已經高出逾倍;甚至比日本成衣零售業巨人UNIQLO母公司FastRetailing的毛利率15.7%還要高。換句話說,Esprit做批發和零售的本領皆令人拍案叫絕。
Esprit近年表現屢創佳績,但主席邢李㷧過去四年卻先後八次減持股份,至今已合共套現逾百億。邢李㷧多年來的減持,似乎早已為淡出Esprit的業務鋪路(邢李㷧日前更宣布年底卸任主席一職),人走股份亦減持。坊間一向覺得Esprit的財政情況好得出奇,難道邢李㷧自己也不相信這個奇迹可以繼續下去?

有志者找VC

朋友時常問思哲,買手機應該注意甚麼?個人心得是,手機外表固然要合心意,其次必定是電池壽命。思哲用PDA手機,除講電話,還會用來聽歌、上MSN、收發電郵、影相、拍片、打機和睇電子書,電量少一點也不行。
經營電池業務的比亞廸(1211),近日公布中期業績,上半年營業額56.8億,比去年同期升117%,利潤有成5.8億,比較去年同期升76%。不過,收入急升主要動力,卻是來自手機部件和汽車業務,二者營業額分別升3.2倍及12.9倍,其中汽車業績更是轉虧為盈。
05年,比亞廸的電池定單,受國內手機商市場份額下跌而減少。其核心電池業務,主要分為鋰電池(Li-ion)和鎳電池(Ni-MH)。一般而言,鎳電比鋰電壽命較長,但釋放能量卻不及鋰電高;鋰電能量較高、體積亦較輕,但鋰金屬不穩定,存在安全問題。現時市面上的手機電池,差不多已全部轉用鋰電池,偏偏手機和流動裝置功能卻愈趨複雜,故市場對高電量和安全性兼備的電池技術需求甚高。
有市場需求,自然大把人想做,不過研究新科技,需要不少資金。創業者有橋,投資者有錢,而VC(VentureCapital)的角色,就是將投資者的錢放在未來回報最高的創業者身上。CNNMoney.com早前一篇文章《The$100milliongiveaway》指出,原來VC本身早已收埋大量好橋,只欠有心人搵上門,他們便恨不得立即科水去馬。這些絕世好橋,包括五倍電量的鋰電池、配合GPS(衞星導航)的手機廣告及贈券技術等,涉及資金合共8億港元。
對於躊躇滿志的創業者,以上都是好機會,不過請緊記,即使有可行的好橋,並不足以讓VC欣然接納。一門成功的生意,好橋只是開始,關鍵卻在於營運團隊的執行力。舉個例,有人諗到好橋,卻完全沒有領導和管治能力,VC倒不如偷橋留待有能者用之。如果有人被VC拒絕,好橋被偷,亦毋須唔開心,那只代表時機未到,總好過自己問銀行借錢,到時生意搞唔掂,錢又還唔到,你話點算?

報業新氣象

近來不少人走出來說報業快要成為歷史,也有人說報業應如何轉型。其實,報紙的收入,基本上是靠廣告,沒有廣告,肯定是印一份蝕一份。簡單地說,報紙的角色是用新聞撮合廣告和讀者。有多少商戶落廣告,廣告位值多少錢,皆取決於撮合的能力。傳統報紙賣廣告位,商戶不知道實質的撮合數字,因此主要靠讀者數目作準。印了出來,幾多人看過之後幫襯,不得而知,只能估個大概。
互聯網廣告的效果,透明度則高得多。讀者按個掣去商戶網站,商戶才要付錢,看不到,或只看不按的,一律不收費。換言之,ROI一目了然,不需再估估吓。再者,在傳統報紙落廣告,一落就落足幾萬甚至幾十萬份,門檻很高。相反,在互聯網落廣告,因為要顯示不同廣告給不同讀者,商戶可以自訂Budget,豐儉由人,吸引力更大,無怪乎愈來愈多廣告Budget從報紙轉至網上了。財源萎縮,報紙無疑是面臨很大的威脅。
報紙會被淘汰嗎?樂觀一點看,收音機的出現沒有淘汰報紙,電視的出現也沒有淘汰報紙,甚至互聯網的出現也未至於完全淘汰報紙。不過,有一個千古不變的現實,就是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可是資訊的質量卻愈來愈高,媒體不可能繼續盲目地將大量資訊向公眾傾倒。
其實,報紙也有借助電子媒體的空間,利用blog來揀蟀。在互聯網上,博客漸漸成風,原因是一方面有人享受那種創作獲得認同的榮耀,另一方面又有人喜歡看小眾的創作,而這些作者和讀者的互動,今天在媒體中並不算主流。事實上,電子新聞媒體早幾年已開始流行「明星制」,香港曾經有名嘴,外國的HowardStern更加是美國演藝界最搵錢的第二人。不過,報章至今卻仍然未有明星現象,盡其量只是靠幾位有名的作家充撐場面,相信在未來幾年內,發掘「明星」將會是報業的新氣象。
尹思哲
[email protected]

Esprit05至06年度德國佔47.7%的總營業額,有足足111.4億港元,邢李㷧可謂神乎其技。

CNNMoney.com列有一班VC,佢哋收埋大量好橋,只等有心人搵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