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中國內地經濟怎樣突飛猛進,有一個弱點是始終改變不了的,就是資訊自由和人民可以享有的知情權所受到的嚴重限制。從農業經濟發展為工業及製造業經濟,資訊自由不是關鍵;但要進一步發展為金融服務業經濟,資訊自由卻是最重大的一個關鍵。這十多年來,感覺上,似乎內地社會變得開放得多了,人民的出入境及來往自由和言論自由已顯著地增加,大陸同胞似乎在國內國外都可以坦率地表達意見,包括批評中央政府和領導;但實際上,言論自由有無形的約束,資訊流通更隨時受到重大的限制。最近,當局宣布了對外國通訊社在內地發布新聞,及內地人士訂用外國通訊服務須受的規範;稍前,當局又公布了內地媒體「擅自」報道不利信息會受到的制裁。互聯網所受到的監察和封鎖、外地廣播受到的干擾和封鎖,越來越顯著。同樣顯著的是人民不能享有知情權,程翔的裁決書視為秘密,「國家機密」的定義主觀而廣闊等等,在在說明,中國內地人民的言論及資訊自由如同鏡花水月,一切操控在政府當局手中。這個事實不變,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就會受到根本的局限。
相比之下,香港特區的強勢也正在這裏──其實,資訊流通與資訊自由,可能已是我們唯一的真正有利特點。特區政府仍然未能完全控制傳媒,而且更無法控制外來的資訊及互聯網的自由空間;即使政府內部資訊,也不任意作機密處理,拒絕公開。是這一點令到香港特區仍然享有中國窗口的地位,甚至在這個地位上補內地的不足。問題是特區政府懂不懂得珍惜及保護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