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陳易希 科大的苦惱

錄取陳易希 科大的苦惱

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本文要談的不是陳易希。
在收取陳易希入學後,科大碰到了更多希望從非標準途徑進入大學的申請。在考慮這些申請時,我們碰到很多問題,需要更深入去考慮「從非標準途徑進入大學」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它面對的實際困難等等。我希望在這裏介紹一下這些問題。

從原則上看,在面對這些非一般學生的時候,我們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為甚麼這個學生可以不循正常途徑入學?學生「特殊」在甚麼地方?

爭論收生標準

其實很多報上或網上有關陳易希的爭論,圍繞的都是這個問題。反對科大收取陳易希一方的意見,認為大學在考慮這類特殊入學途徑時,應該只考慮那些特別優秀的同學。只不過,學生的優越性並不完全表現在平常考試,而表現在其他地方,譬如說,世界物理或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陳易希的會考成績平平,說明他並不特別優秀,他最多只是一個「偏才」。這種看法,源於現時的中六尖子計劃。那些能提早一年進入大學的學生,會考成績都特別優異,起碼有六A。在這標準下,能提早進入大學的學生,成績沒有六A,也應該起碼有三A或六B,再加上一個世界級獎牌吧!
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認為,香港現時的考試制度僵化,並不能公平評核學生的實際才華和能力。大學應該理解這一情況,用更有彈性的標準去收取那些有實際能力,但不能適應香港考試制度的同學。陳易希正是這類學生的最好例子。

衝擊社會價值

科大收取「非標準途徑」學生,事實上在開始的時候,是以前一種想法為基礎的。最早收取的世界物理奧賽金銀牌學生,會考成績都有六A,只不過語文D級,達不到正常「認可」中六尖子標準。但隨着更多的香港學生參加香港高考以外的考試,或把精力放到會考以外的活動或學習,我們現在碰到愈來愈多會考成績不是那麼標青,或沒有會考成績,但有其他優秀表現的學生。在考慮這些個案時,我們也需要不斷修正或衝擊以往所訂的標準,也碰到了愈來愈多實際問題。
一個問題是「政治」問題:在收取這些非標準學生時,事實上科大也在不斷衝擊香港現存的考試及大學入學制度。到底其他大學同意嗎?政府及學界,以致香港整體社會對大學收取「非標準途徑」學生,有沒有一個共識看法,能接受到哪一個程度?

設計特別課程

更實際的問題是,由於以往的僵化考試制度,循高考入學的學生學習背景和水平其實都相差不遠,所以香港的大學(起碼科大如此)一般都缺乏適當的課程給「偏才」,即會考成績不佳或沒有參加會考,但在某方面有特殊能力的學生。我們能安排適當課程給這類學生嗎?我們有否資源去為這些學生設計特別課程?在沒有適當課程安排下,我們應否鼓勵學生繼續留在中學,或應該早一點入大學?在考慮收取這些「非標準途徑」學生時,以上都是我們的重要考慮,也是我們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