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數典忘祖的曾特首 - 盧峯

蘋論:數典忘祖的曾特首 - 盧峯

「人人都說香港有『積極不干預政策』。『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是很久以前一位財政司司長夏鼎基先生所說的,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說這是作為我們經濟發展的藍圖。」
說出這番驚人說話的不是前特首董建華先生,也不是盡力為八萬五政策護航的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先生。說出這番驚人以及「忘本」說話的是現任特首曾蔭權先生。
為甚麼說這番話「忘本」呢?首先,曾特首曾是港英時期的高官,在夏鼎基爵士出任財政司及布政司時開始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他自己更經常明示暗示夏鼎基爵士就像是他的恩師前輩。然而,他在前天的發言不僅把夏鼎基爵士貶為夏鼎基先生,更連他的職銜也弄錯了。夏鼎基爵士只做過財政司,可從來沒有做過甚麼財政司司長!
另一方面,曾特首對夏鼎基爵士遺訓的評價也充份反映他「忘本」。在曾特首眼中、在曾特首口中,由夏鼎基爵士奠下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在港英政府管治期間沿用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只是過氣過時的貨色,只是一位過氣老人的說話,既沒有現實意義,也不是政府施政的依據,更不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從這樣的說話及態度可見,長期受教於夏鼎基爵士的曾特首正準備把夏爵士留下的最寶貴遺產一筆勾銷、正準備把港英政府留下的最重要施政理念──「積極不干預政策」一筆抹煞。像這樣的做法,不是忘本又是甚麼呢?

不過,最重要的、最讓人痛心的是,曾特首的說話反映他忘卻了香港經濟發展的「根」、忘卻了香港經濟成功的「本」。誰都知道,香港在二次大戰後之所以能從一個不大起眼的小商埠變成一個國際大都會,關鍵在於有一個自由及不受限制的市場環境讓企業及市民各顯神通,努力拼搏;而支持這樣一個自由市場環境的是港英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正是由於政府不會偏幫或支援個別產業,各企業以至各行各業便只有倚靠本身的力量、倚靠不斷提高本身的生產力及競爭力在市場爭勝。六、七十年代製衣業、紡織業、玩具業、電子業能迅速興起,帶領香港經濟起飛,反映的正是無形之手的力量;八、九十年代香港逐步轉型為金融、服務中心,進一步蓬勃發展,靠的也是市場力量而不是政府的「英明決策」。相反,當政府刻意改變積極不干預政策,胡亂干預市場或扶助某些產業時,所得的效果往往是破壞公平競爭及削弱投資者信心,並造成大量的浪費,數碼港計劃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些經驗、這些教訓,曾特首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嗎?
更何況香港是個規模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沒有甚麼自主性,只能盡量適應國際市場的轉變及發展。這樣的特性令香港的企業、上班族需要更大的彈性及靈活性,以便因應市場變化而轉型。假若特區政府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刻意發展或扶助某些行業、某些企業,那不單會造成各種各樣的不公平競爭及浪費,更會令企業轉而倚賴政府、政策提供的好處,忽視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及靈活性。這樣下來,香港企業的競爭力只會不斷下降、香港企業跟國際市場將愈來愈脫節,這對香港實在是有害無益的。
我們不知道曾特首準備幹甚麼宏圖大業,也不知道特區政府準備在哪些市場、哪些行業大展拳腳。我們只知道,積極不干預政策是香港成功的基石,是確保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曾特首一筆抹煞這個政策不僅錯得厲害,更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