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源於港英年代的前財政司郭伯偉,他的繼任人夏鼎基將郭伯偉的種種經濟理念,有系統地整理出一套政府經濟哲學,並名之為積極不干預政策,之後歷任財政司,包括曾任財政司的特首曾蔭權也奉為金科玉律,直到回歸後的特首董建華要搞大有為政府,才逐步偏離此政策。
勿強行打擊市場力量
夏鼎基1982年2月曾於倫敦市政廳海外銀行公所周年聚餐會,解釋何謂積極不干預政策,「(積極不干預政策)並不是放任主義的另一個花巧名目,或者是『甚麼也不做』態度的掩飾。」反而是「一種看法,認為一個政府如果試圖分配私營部門可用的資源,強行打擊市場力量,對一個經濟體系的增長率,特別是一個以對外貿易為主的經濟體系,通常都是徒勞無功和有害的。」
郭、夏之後歷任財政司都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曾蔭權作為首任華人財政司,更以郭、夏的學生自居,以往與政黨討論預算案,經常將積極不干預掛在口邊。
可是到香港回歸,董建華要搞大有為政府,走新加坡路線,由政府選定經濟方向,要搞高科技工業、又要發展資訊科技業,逐步偏離以往港英奉行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