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了一段時間的新股認購熱潮,近日再度熾熱起來,某些銀行門外又再現排隊索取認購表格的人龍,為新股公開招股造勢。筆者察覺,本港的投資市場確有其「過人之處」,就是地小人多,僅透過數份報章及一些電子傳媒的「催谷」,再加上一些城中富豪踴躍申請認購,則不太困難地為某些新股造出「賓虛」的效果。
筆者經常感到很奇怪,城中巨富在投資市場賺錢的策略,往往是頗為低調及神秘,例如超人為何經常增持長實(001),但卻較少(好像沒有)增持和黃(013)?而一向數口精明的四叔,為何又願意高位不斷增持中煤(003)?這些富豪在增持股份時大都十分低調,可是在認購國企的新股時,某些富豪卻又忽然高調起來,自動獻身向傳媒披露將會大額認購,與他們一向較為低調的行徑極之不同,真是奇怪。
在這一輪新股認購熱潮中,國內銀行股仍是未來數月新股的焦點,正如除了現在公開招股的招商銀行(3968)外,據聞還有中國工商銀行、民生銀行、南京商銀、大連市商業銀行等銀行股正在準備來港上市集資,所以一隻抽唔到,大家仍有其他可抽。
信用卡業務潛力大
這些內地銀行股,在招股上市籌集了龐大資金後,除了可強化銀行的資本結構(如BalanceSheet)外,市場揣測國內銀行將會以集資所得,在海外進行連串的收購行動,相信早前建行收購了美國銀行在本港的業務,這只是內地銀行收購海外業務的「熱身」而已,估計稍後仍陸續有來,正如美國的《BusinessWeek》早前便估計,中國工商銀行在成功集資190多億美元上市後,將會用以在亞洲進行大型的收購行動。工行是國內最大的銀行,亦是最有野心衝出國外、向國際舞台爭一席位的銀行。
在投資國內銀行股時,投資者經常會注意到內地銀行股相對偏高的呆壞賬比率,據《BusinessWeek》的資料顯示,在一個經濟增長逾10%的強勁增長國家,這些呆壞賬比率問題不大。同時,由於內地銀行(尤其是五大),基本上已大量貸款予國內的各行各業,隨着國內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銀行業肯定會是其中一個主要得益者。
在招行的招股過程中,包銷商打造招行為內地最佳的零售銀行,筆者估計內地五大銀行,雖然並非主攻零售層面,但與國內的各大企業關係密切,相信若要進一步向這些企業的員工推廣銀行業務,應該問題不大。再加上它們已有一些外資巨型銀行集團入股,稍後借助這些外資大行的專長來推廣其零售業務,如信用卡業務,估計發展空間極為龐大,正如現時美國大約有6.5億張信用卡,日本亦有1.3億張,但國內卻只得3200萬張,以中國龐大的人口來計,中國的信用卡滲透率極之低,相信日後這方面的擴展空間極為龐大,內地五大銀行應該有其優勢。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