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想,當你上班的公司只有不足8000人,而公司市值卻高達9000億港元(足足是三間和黃市值的總和),可以想像你對公司的價值是多重要。公司不但要給你豐厚薪酬,並要設法令你「做得開心」全力賣命。對,這間公司正是Google!
就算科網潮爆破多年,科技發展卻不曾停滯過,矽谷頂尖人才向來不愁出路,要愁的反而是科技公司(如Google和Microsoft等)的管理層。以Google為例,公司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請人,不過就算能重金加StockOptions聘得一流programmer,如何令這班頂級人才「感覺良好」不跳槽,絕對是門學問。
Google經常令市場驚喜不絕,又Gmail又GoogleNews又Orkut,上市兩年股價已升足三倍,如此成績其實有賴一班俗稱「Geek仔」的programmer開發新產品所致。要管理Geek仔其實不易,首先要明白他們的普遍特徵:
1.喜歡挑戰,討厭無難度工作;
2.返工要「好玩」,人工屬次要;
3.自視高,需要公司表現出極度重視;
4.創意和工作效率高,討厭教條式管理;
和一般公司不同,若果以傳統HR部門管理這班Geek仔,恐怕不足一日已令他們集體辭職,公司損失非同小可。既然Geek仔對公司如此重要,而薪酬又非他們的首要考慮時,管理層就非設法用盡最好的資源去留住他們不可。Google面世至今急速冒起,證明管理層一早做到了,要令Geek仔感覺良好,不妨參考以下幾個例:
1.Google免費飯堂向來名震矽谷,水準之高恐怕連許多高級餐廳也自歎不如,令員工很有歸屬感,普遍不願外出「搵食」;
2.為員工提供免費電腦維修服務;
3.提供酒店水準的免費按摩,令辛勞一日的員工盡情relax;
4.鼓勵員工花20%工作時間「做自己有興趣嘅嘢」;
5.公司(Google稱之為Campus,即校園)牆壁可任意塗鴉,糖果汽水無限供應,貼poster、睇漫畫、捉棋、打onlinegame悉隨尊便;
可能你會問,「咁歎仲會有人做嘢?」但答案是,Google一半新產品包括Gmail、GoogleNews和Orkut等,就是這班Geek仔在20%的工作時間內「玩」出來的傑作,埋單計數,每位員工每年平均幫公司賺成140萬港元,足足是和黃的十四倍,點到你唔服?
維基百科有條件說不
維基百科(Wikipedia)近日表示不會向中國政府低頭,刪掉敏感的條目內容。根據以往經驗,商人向來鮮有敢對中國政府說不,Yahoo!、Microsoft甚至Google已先後屈服。思哲並非責難這些IT公司,因為中國1.2億網民人數全球第二,主宰Web2.0浪潮。一是激怒美國本土fans,一是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做生意,魚與熊掌確實是艱難決定。
思哲倒想談談維基百科的營運模式。根據Alexa的網絡流量排名,維基百科流量全球排16位,比Amazon還要高。其實,維基百科甚麼也不用做,只要在網站加入Google廣告,每年已保證有數以千萬計美元收入。偏偏維基百科卻開宗名義不賺錢(其籌款活動向來做得不錯),一心追求知識流通。
首先要了解,何解有人肯無償地替維基百科做事?維基百科始創人JimmyWales講過,原來維基百科一半以上的內容,只來自524人;而七成的內容,則來自1400人。這個數目只佔全部用家的2%,與80/20理論非常脗合。
對這些忠實擁躉而言,「社群」形成是一主因,是由於使用者對網站有歸屬感。舉個例,任何網上論壇、討論區或交友網站,也有類似的一批人,爭做討論區或網站的管理員、版主或發言最多的會員。這批人絕非為錢而來,而是因為網絡回應速度夠快,可以即時與其他網友交流意見、評分或電郵等,他們在網站中有自己的獨特身份,久而久之,便能夠在網上建立起信譽和地位。即使維基百科像其他網站般加上文字廣告連結,思哲相信也不會影響使用者及瀏覽的數目。
其實,聰明的JimmyWales成立非牟利的維基百科之餘,也成立了牟利機構Wikia,幫人建立自己的Wiki網站,賺取廣告收入來源。另一間wikihow.com,也是維基百科的營運模式,教人「HowtoXYZ...」,也是靠賺廣告費維持。
在不久的將來,可預見會湧現大批維基百科模式的生意,如果他們可以不單靠廣告,再加入與使用者RevenueSharingModel,其成就肯定不下於今天的維基百科。
尹思哲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