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止小兒科:為孩子午餐搞新意思

點止小兒科:為孩子午餐搞新意思

帶小朋友到現代自助素食館午膳,他興高采烈地從自助餐桌上左挑右選,終於捧了五顏六色的餸菜回來。單是蔬菜類,已有紅、黃、綠三色,想他一定很滿意。但吃了一口,小魔怪突然停下來,走到侍應哥哥身旁,取了一瓶豉油。
這些本來完全符合衞生署「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要求的菜式,原來並不合孩子的口胃。細問之下,原來孩子在家的至愛是即食麵,在學校午膳主要是吃白飯多汁的飯盒。所謂「汁」,就是鹽、味精、豉油和豆粉加起來的製品。無怪標榜健康的素菜,淡得令孩子難以接受。

飯盒涼了亦有益

雙職家庭,往往忽略孩子膳食照顧,父母以為付出每天十多塊錢的飯盒錢已算盡了責任。孩子放學回家肚餓,就自己弄個杯麵了事。事實上,為了孩子的長遠健康着想,家長必須另闢蹊徑。例如每早用15分鐘做一份三文治,並在食物盒內放一個蘋果、一片乳酪、一片粗麥包,加上在學校小賣部買一盒鮮奶,就已是一頓營養豐富而均衡的午餐。也許更認真勤力的父母,早起一小時,弄個早飯,一家人齊齊享用,順道為孩子弄幾個午膳用的飯團,也是不錯的選擇。
午餐不一定要熱食才有益,涼了的飯也不是坊間所說的「無益」,所以毋須要用保暖飯壺才可帶飯上學,這樣可減少孩子弄破玻璃暖壺的擔心。無益的東西,如即食麵,縱使熱吃,也一樣無益。
撰文: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
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