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髯公與虯髯客 - 陸俠(媒體工作者)

美髯公與虯髯客 - 陸俠(媒體工作者)

歷史上有美髯公之稱的,首推三國時的關羽。《三國演義》第一回關羽出場時有這般描述:「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這並不是小說家向壁虛構,《三國志.關羽傳》中說,關羽聽說馬超來降,寫信問諸葛亮,馬超人才誰可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不過「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書上說「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

髯,指頰上之毛。《漢書.高帝紀》說漢高祖「美鬚髯」,顏師古注:「在頤曰鬚,在頰曰髯。」楊彥淵的《筆錄》解釋得更具體:「口上曰髭,頤下曰鬚,上連鬚曰鬢,在耳頰旁曰髯」。鬚髯原是有區別的,但也往往通用泛指。《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是誰?指的是孫權,孫權有一把大鬍子,有「髯孫」之稱。蘇東坡也是大鬍子,稱「髯蘇」。同時代的蔡襄也有美髯公之稱,還有一段著名的軼事,宋仁宗有一次問他,一把漂亮的大鬍子,夜間睡覺是放在被子裏面還是被子外面。當天夜裏睡覺,蔡襄想起仁宗皇帝的話,鬍子放在被子裏不舒服、放在外面也不舒服,結果一夜不得安睡。
唐傳奇有《虯髯客傳》,其中張三「赤髯如虯」,稱虯髯客。張友鶴注「虯髯」說是「兩腮長着捲曲鬍子」。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說,史書中只有「虯鬚」之說,而無「虯髯」之說,兩字不應混淆。《酉陽雜俎》說:「太宗虯鬚,常戲張掛弓矢。」我們現在看到唐太宗的畫像,確是兩撇翹起的鬍子,是不是硬得能掛一張弓,就不知道了。王應奎過於咬文嚼字了,不知鬚髯既有區別,也可通用。
大鬍子稱髯似有褒美之意,晚清梁鼎芬、民國于右任,朋友間稱梁髯、于髯。同樣阮大鋮也是大鬍子,就直稱「阮鬍子」,《桃花扇》中還借丑角之口嘲諷說:「十個鬍子九個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