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在香港教書,胡金銓那時在拍《俠女》,常在港台兩地打轉。他一來香港,就找「哥們兒」敘舊。小胡生平最快樂的時刻,看來是跟老朋友閒聊瞎扯。有一晚,他情緒似乎比較低落,大家不好問原因,繼續喝悶酒。忽然,他長嘆一聲,唸唸有詞說:「蔣匪毛匪誰是匪/親蘇親美我親誰/國有美援/共有蘇援/人民無援/百姓遭殃。」
小胡說他是道聽塗說得來。像一般打油詩順口溜一樣,出處渺不可尋。六七十年代台灣跟大陸的緊張關係,不是今天在兩岸飛來飛去這一代中國人可以想像到的。當年在台灣,魯迅當然是洪水猛獸。連「鄉土」的沈從文也屬違禁品。不為甚麼原因,就因作者身陷「匪區」。在打擊「異端」分子的手段上,共產黨跟國民黨是難兄難弟。胡適這廝,怎麼跑到台灣去跟「蔣幫」為伍?只恨他在神州大陸的名氣太大,單是禁制他的作品,也會有人記掛他,因此非把他鬥垮鬥臭不可。
金銓吃的是電影飯。香港拍的電影在台灣發行,要照顧多少政治忌諱,我們不得而知,總之絕不好受就是。說不定那天晚上小胡一時感觸,借那幾句順口溜來發洩心中怨氣。
近讀傅國涌著《葉公超傳》,說到「葉公超差不多是個被遺忘的人物。在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從北大、清華到西南聯大、從《新月》、《學文》到《觀察》,他卻是一個風華照人的知識分子。」
此書在2004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大陸比傅國涌還早出現的有關葉公超(1904-1981)的資料,有葉崇德的《回憶葉公超》和陳子善的《葉公超批評文集》。據傅國涌所說,這些本來印量極少的書籍,最後還是逃不了當舊書報論斤両發售的命運。這位曾官拜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葉公超教授,二三十年代在北大清華任教時,推介和翻譯英美名家如T.S.Eliot和VirginiaWoolf的作品,不遺餘力。五四時代的文人和學者如聞一多、梁實秋、錢鍾書和季羨林等,不是他同事就是他的學生。他這麼晚才在中國大陸「出土」,當然跟他政治血統有關,但亦因為他著述不多,當了官後就再無作品面世。書生從政,異路功名,他逝世前兩年檢討自己的一生,自認「有些後悔沒有繼續從事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