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3968)在港發行H股上市,再次引起投資者認購新股的興趣。從投資者以孖展形式申請認購的初步反應來看,招商銀行認購反應確相當熱烈,但一般散戶在銀行排隊領取表格的情況,與中國銀行(3988)、建設銀行(939)及交通銀行(3328)首天招股比較,散戶的認購反應也顯得較冷靜,至低限度沒有出現認購表格不足的現象。
筆者對此並不感到意外,由於今次招行發行股數遠不如兩間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加上招股價為7.3元至8.55元,在「銀碼」上較交行、中行及建行的招股價2元至3元為大,對散戶的吸引力較低(但銀碼大並不等於估值不吸引),加上招行在品牌上亦不及中行般深入民心,因此,散戶的反應實在可以理解(筆者曾經打趣的想,若招行加上「中國」兩字,散戶的反應或有不同)。
交行將是強對手
至於招行是否值得認購,可以從基本因素及供求因素作分析。以基本因素而言,大家或已從不同渠道、傳媒報道中得悉不少,筆者只希望就其信用卡業務及管理質素上作多點闡析。無可否認,招行的信用卡業務發展及增長是今次「賣點」之一,於今年6月底之貸款額佔其零售銀行業務貸款的6%,但內地信用卡業務已成為同業爭相加入經營的對象,而公司架構及規模相近的交行料將成為新而強的競爭對手,如何面對這個局面及管理其信貸質素,對招商銀行未來發展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不過,管理層質素確屬不錯,這可從該行的不良貸款比率(2005年為2.58%)、成本對收入比率(41.1%)以及每間分行平均盈利達820萬元人民幣等數據中反映出來。因此,從基本因素分析,招行有其認購價值。
10-20萬股較適合
至於在供求因素方面,招行供公開認購申請的股數只有1.1億股,即使計及回撥股數,最多可供分配的股份只有4.4億股,即88萬手(每手500股),比對交行可供分配的117萬手(每手1000股)為少,假設申請人數與交行(27萬份申請表)相近,每人1手的分配方式亦難以達致;若按中行申請之數達95萬份,更出現負數(這個現象當不會出現)。因此,若最終錄得200倍以上超額認購而入表申請達35萬份以上,每人可獲分配一手的機會亦較微。
若以大額申請,假設最低分配比率略少於1%,則每股的利息成本約為1.2元,換言之,股價要上升15%才可抵銷上述利息成本。當然,上述均屬推算數字,一旦條件改變,其分配結果亦有別。
其實,從今次以每手500股的定位來看,筆者相信公司亦希望盡量能做到申請人必可成為該行股東,但從上述兩大層面的分析,策略上可考慮申請中間額度(例如10萬、20萬股)股數,此舉利息成本較輕,亦同時可獲分配部份股份,然後候機在市場加注。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