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債券回報不單看息率

淺談債與息:債券回報不單看息率

香港按揭公司本周推出了3個系列的零售債券(見附表)。由於香港已有頗長時間沒有大型零售債券推出,加上市場預期美國息率見頂,令散戶非常關注這次債券的投資機會。
今次發售的債券包括10年零息債券和兩批2年期的定息債券,但從推介的資料來看,兩批2年期債券的「年收益率」並不一致,港元債券附有4.38厘「票面息率」,而美元的則為4.88厘。不少朋友都查詢哪一批債券較吸引?
回答這問題前,我們必須知道,選購債券時,切不可單純地把「票面息率」作為決策的大前提。因為投資債券的回報有兩方面,而票面息率只代表了債券定期派發的利息,第二類則在於投資的本金溢價回報。譬如用100元購買面值100元的債券,到期日將收回相同價值的本金,當中沒有任何的溢價進賬,但如果我們只需用90元投資,便會出現額外的回報;反之便是虧損了。把這回報和派息所得加於一起,我們才可得到總回報,也就是推介資料上所示的「年收益率」。

另一方面,雖然按揭公司美元債券的投入資金和到期日取回金額一樣,但由於派息是每半年一次,在複息的計算下,年收益率仍略高於票面息率。
至於2年期港元定息債券仍未有明確的「年收益率」,主要因為購入價未落實,投入本金的多與少,將視乎認購期完結時的市場收益率而定,也就是按屆時的「外滙基金票據」的年收益率另加0.12厘作為其回報。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