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ELI投資期忌太長

衍生創富:ELI投資期忌太長

重磅藍籌及國企的業績在過去一個月紛紛塵埃落定,踏入9月,刺激港股的本地因素將逐漸減少,令股份引伸波幅下調情況未見曙光。另一方面,6月中旬至今,不少重磅股一度創五六年新高,業績期過後,市場擔心部份股份會高處不勝寒。在引伸波幅持續回落及股價調整壓力下,現階段選擇股票掛鈎投資(ELI)時宜短不宜長。
近月中資股引伸波幅回落,在業績期過後,有關現象亦有蔓延趨勢。面對引伸波幅回落及股價偏高的雙重壓力,保守者可待不明朗因素消除後再部署入市策略。然而,部份進取的投資者或會視觀望為機會成本,故現階段若仍希望透過ELI入市,便可考慮慎選年期較短者,減低一旦看錯市的風險,當中尤以可贖回ELI的年期最值得留意。
市面上不少可贖回ELI的投資期長達兩年以上,倘若購入可贖回ELI後正股持續急挫,除了資金未能被提早贖回外,在首個分派期後,如正股股價失守參考價,餘下投資期將不能獲取利息,資金更有可能被綁至兩年後整個投資期完結,箇中的機會成本不容忽視。

留意機會成本

為減低被綁風險,近期在選擇可贖回ELI時可考慮以一年期或以下者為佳,縱使正股不幸急挫,亦可望於一年內取回本金。至於傳統ELI的年期則一向較短,這時候可將焦點放於參考價及年息,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務求在引伸波幅下跌之際仍可取得合理年息。
以上數據截至2006年9月5日,僅供參考之用。
衍生工具部
麥格理證券(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