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大學生,這是你的二十萬 - 宋漢生

蘋果批:大學生,這是你的二十萬 - 宋漢生

不久之前,大部份人的活動範圍是非常有限的,一生只能在村落方圓幾公里內走動,也只會認識住在附近幾條村的人。
當然,世界變了很多,跨國穿梭已不是新鮮事了。前幾天,一位外地朋友抵埗,準備在港大開學。閒聊間,友人問:香港的學生,有私立大學選擇嗎?忽發奇想,答道:有,有很多。
當然不是聯招的八間大學,八大全屬政府轄下的教資會資助。不是樹仁,雖然爭取升格多年,但樹仁今天的身份,還是「專上學院」。不是珠海,珠海也未升格。公開大學呢?創校頭四年一直受公帑資助,之後雖說是自負盈虧,但仍然不定期獲得政府的資助和貸款。
是哈佛、史丹福、耶魯;是劍橋、牛津、倫大;是北大、清華、交大、復旦,還有很多很多。條件是,你要有錢。有能力出外,選擇多的是。不夠錢,選擇就少了。
政府不是有津貼嗎?有。簡單來說,條數是這樣的:醫科學生不算,每年每個學生的費用是二十四萬,學生自掏四萬二,政府出餘下二十萬。三年大學,納稅人共貼六十萬。改四年制,一名學生八十萬,是不小的數目。
問題是,要獲得津貼,一定要入讀香港的大學。你目睹神舟五號偉大升空,封了楊利偉做偶像,想回祖國讀太空科技,對不起,學費方面請你自己想辦法。你兒子聰穎過人,是讀基因工程的材料,考入了麻省理工?恭喜恭喜,不過,雖然閣下年年繳足了稅,但很抱歉,政府的大學津貼,沒有你兒子的份兒。
是甚麼一回事?說穿了,政府的錢不是直接資助學生,而是透過教資會的官僚,分派給大學。究竟政府花錢,首要目的是讓學生及家長,有機會選擇心儀的學府,還是去保護本地大學不受競爭?

試試倒轉過來想吧。你的女兒考上了喜愛的大學?可喜可賀,我們政府會每年寄張二十萬的支票給你,是哪裏的大學,我們不管,只要你認為適合,人家肯收便成。美國名牌私立大學,一年學費二十幾萬,要是你願意自貼幾萬入讀,悉隨尊便,畢竟最重要的,是你的子女成材。
對學生來說,忽然間,全世界的大學可供選擇,肯定是好事。同時間,本地大學不再受保護,變得要與國際其他大學競爭,由小塘跳到大海,更要加把勁改善求進。以為香港的大學,一定就給人家比下去?是太小看香港人了。舉個例,科大的MBA,還不是收足學費,自付盈虧的?搞得出色,在世界排名很高,聲譽好,吸引各地學生報名,一點也不失禮。
就算多了香港學生出外讀書,也不等於本地大學會被殺掉。本地大學有不少學科也是國際有名的,辦得夠好,可以吸引內地、海外學生報讀,不愁沒有需求。早前報道香港大學北上招生,是成功的例子。甚至不一定要發獎學金,相反可以提高海外生學費來幫補開支。以本地大學的水平及資源,以香港社會的包容及文明,要是打開門戶,要成為東亞的高等教育基地,絕不是天方夜譚。
有人擔心,多了本地學生留學,會造成人才外流的問題。這是內地以前面對的處境,但近年大陸起飛,市場容得下人才,「海龜派」還不是大批回流嗎?說到尾,香港一天仍是機遇之城,人才一天還是會回流。再者,要是香港容不下,本地畢業生也可以移民,是否留學關係不大了。
試想想,本地學生選校,不再局限於香港,而本地學府收生也可以面向世界。當然,要如此大改,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例如怎麼避免津貼給人濫用,造成僧多粥少。但在這個地域界限愈來愈不重要的時代,是時候讓思維跳出香港,抱擁地球村了。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