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六點半鐘到酒店的咖啡廳去視察食物,Ritz-Carlton的自助式,除了萬國通用的火腿雞蛋之外,還有中餐和日本餐,但最佳選擇是本地名菜椰漿飯和各種馬來小吃,真不錯。
旅行團來到時,懶人在酒店進食,愛冒險的外出,各自吃完才一齊出發。而外邊的早餐,有什麼好過肉骨茶呢?
去了巴生的老店,又到PetalingJaya和市內的,一共三家,各有特色。吉隆坡的肉骨茶和新加坡的不同,有些亁脆不下胡椒,全靠大量的排骨熬出濃湯,真夠味。
肉骨茶近來在吉隆坡,套一句大陸的俗語,很「火」。第一是曾特首的黃亞細事件,再下來是《光明日報》舉行了史無前例的「肉骨茶爭霸戰」,颳起了一陣肉骨茶龍捲風,大家都在研究這個話題。
肉骨茶其實就是豬肉湯,把大小茴香、花椒、八角、桂皮和大量蒜頭放進豬肉、豬骨和內臟一齊煲個數小時,即成。到底哪一間最好?它和擔擔麵及麻婆豆腐一樣,人人會做,家家不同。說到最好,還是你常去的,和店主熟悉的,沒有什麼標準。到最後,還是感情分,一點也不客觀。
考究的廚子,後來又加了冬蟲夏草、玉竹、黨參、北芪、枸杞、佛手、紅棗和當歸等等藥材。又以甘草、冰糖和竹蔗來吊味,最後淋上黑醬油,或以清湯上桌。大家都以不下味精自稱,但有些沒良心的舖子,加了令湯甜美的化學藥品。
至於茶,那是喝完湯,吃過肉之後,才沏來喝的,根本與肉骨茶無關。
去了一家,店主向我說:「蔡先生,我希望你不要介意,但是你寫的肉骨茶發祥在吉丹島上,其實是巴生天橋底,你說錯了。」
我怎麼會介意?關於吃的資料,我這個半路出家的饞人,都是道聽途說而已。又不是什麼食物史學家。有人指正,最好不過,感謝還來不及呢。〔吉隆坡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