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越來越少生果檔。
在印象中,要買新鮮水果,小時候一定會到那些士多辦館的生果檔。他們總是把生果檔門口,陳設成一個斜坡上的水果梯田,每格擺放着一種水果,上面放着有紅膠罩的燈膽,彷彿水果可以像雞蛋一樣,拿到燈膽前照一下。雖然不環保,還是認為買水果要用傳統的紅膠袋盛着,才夠踏實。除了買橙該用紙袋,上面還有一張不知寫着符咒或甚麼的紅紙。
當然,還有那即場榨的熱蔗汁,和那用竹籮盛着的大堆蔗渣,我還是愛喝蔗汁多點,要橙汁的話,那些在冰櫃內已切開的橙,已不知存放了多少天。
有段時間,抗拒到超級市場去買水果,認為總是不新鮮。因為在傳統記憶中,水果檔人潮流量大,去貨快,店主經常從批發商處補貨,彷彿就比超級市場內積存的水果,要新鮮得多。只是近年城市氣溫持續高企,新鮮水果擺放在路邊生果檔,沙塵滾滾,悶氣把水果都焗腍了。結果早上還是新鮮到埗,黃昏就已經焗得軟腍腍了,拿上手,就像放了一星期一樣。結果還是有着空調,放在低溫冷氣架上的水果比較衞生。
經濟轉型令生果檔普遍式微,而溫室效應卻是這種傳統店舖徹底被淘汰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