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一一件足可令每一個香港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的集體記憶就是大牌檔,它價廉物美,在那兒我們創造了獨步天下的港式奶茶,在那兒我們風餐露宿打牙骹,食到了真真正正由紅紅鐵鑊炒作的十足火候,而且一煮一食,由始至終都是一場街頭巷戰。如果香港區徽和大牌檔之間,只可二擇其一,你要邊個?而且一場關乎香港象徵、集體記憶和生活品味的巷戰,看來已經無可避免,因為消滅香港最後28個大牌檔的行動已經發動!應戰吧!梁文道、何秀蘭、金佩瑋出動!
記者:馮敏兒 攝影:陳盛臣
檔主慘情記之朝行晚拆
戰場:大坑順興茶檔每日5時上演
戰士:10幾人飾演替順興茶檔老闆陳子忠收檔巷戰
巷戰導火線:經典大牌檔受襲
事緣兩個多月前,以滋味無窮的豬腸粉街知巷聞,半世紀以來朝朝為大坑居民製造經典早餐,位於銅鑼灣大坑的鐵皮屋大牌檔「順興茶檔」,突然被食環署等不同政府部門「滋擾」,像掛了幾十年的帆布忽然被指透光不足,檔主陳子忠花了萬元更換後,又被指要朝行晚拆;像放了檔旁幾十年的醬料鐵櫃,更屬阻街需收回舖內;甚至連招牌都唔畀面,以不合規格為由需從牆上拆下!令他疲於奔命,但最要命的還是那座數百磅重的汽水櫃,都要他在收檔時搬走。為何幾十年來相安無事,卻突然換來千般不是!
自從他爸爸在5年前去世後,年邁的母親成為最後的持牌人,隨着她一天一天老去,順興茶檔的命運,立時變得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一片絕望!陳子忠無計可施下亦萌生結業的念頭。他父親創造了令大坑人心悅誠服的經典,半世紀以來,養大了他一家12兄妹,讓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一眾街坊和的士司機們,組織了自己的社區會堂。
三街頭鬥士疾呼:要重發牌照!
唔好迫我消滅大牌檔!
「我記得幾年前在市政局同一個網頁上,一開頭就講小販和大牌檔是香港的特色,另方面又講如何管理,好像連自己都在談論如何消滅自己的特色,常講的理由是污糟、有危險。但大牌檔和小販最危險的時候其實是你趕佢收檔、走鬼的時候;講污糟我覺得好笑,東京通街都是拉麵檔,所以根本不至於要鏟除,我覺得這是由於官商勾結,大牌檔交租少,香港政府為怕其與街舖競爭,而街舖又大部份落入集團手中,為免影響稅收,所以要消滅佢!一定要修法例,要有新的發牌機制,尤其近年多人失業,小販正是社會的活門。」
我要對付官僚的腦袋
「以前霍亂爆發的確發生在觀塘鴻圖道流動小販結集的一帶,於是當年的市政局就把他們搬晒上樓入市政大廈,但上了樓就無晒特色,現在大家的衞生意識高了,社會情勢又講保留文化,更希望將這種生活方式變成旅遊業的一部份,但我們推廣的卻是最造作堆砌虛假的大牌檔文化。我都唔明官諗乜!在遊客區重建一些所謂文化設施,活生生的就拆晒佢!只係不停講安全秩序,搞到個個冇晒創意,其實只要改善污水和衞生設施,不能用這藉口迫人上樓。我認為一定要修改法例!但首先要修的是官僚的腦袋!」
有感情實保你!
「我們自小食大牌檔的食物長大,是我們的根,當年的臨時東西已經發展成一種文化,一種好重要的感情。以前的衞生問題隨着大家意識提高,不需要用上樓來解決,但世襲制的舊觀念則要取締,舊時政府發牌其實想市民世世代代做小販唔好搞事,但世襲的問題是,一些人自己唔經營,就借助手牌的名義出租經營,但這是公物,對社會不公平,而且以前做牌檔的人都好謙虛,現在租牌的可能是因為要用不少於一個舖頭的價錢租來,態度寸到飛起,惡到甚至會恐嚇你!所以必須修改法例,單為了感情需要就不能讓大牌檔在我們這一代消失。」
教授後防增援:當然要保留
香港官員無理由咁蠢!
「我覺得香港官員把大牌檔趕盡殺絕,實在太愚蠢!在全球一體化的今日,香港街頭還有大牌檔美食的味道、有食客交談的市聲,都不但令遊客睇到香港的特色,最重要是讓平民大眾生活在香港有歸屬感、認同感。聰明的做法,應該是保育街頭文化、改善衞生設備、規劃社區配套,讓舊式大牌檔有新式的經營空間。」
一直都是非法經營
「我們要記得自己來自一個難民城市,大牌檔是我們的共同烙印。但地產資本獨大下令基層服務業的資本無法生存,其實好危險。據葉蔭聰、林藹雲合編的《沒有小販的都市?》,當年的小販管理隊開支是每一個小販每年18萬。其實小販一直都是非法的,看看那個牌照上的條文,你會發現雖然容許在一定範圍內經營,但不等於你的經營是合法的!」
歐美唔歡迎大型百貨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大牌檔當然要保留!我不會單以官商勾結來概括。從保障租客利益,防止小販與公共屋邨或私人商場租客直接競爭,從其立場也是合理的。而消滅大牌檔的政策,其實跟過去幾十年對整潔市容的教育、中產文化對城市的想像有關。但以前的小販都有自律,歐美許多發達地區的小鎮都唔歡迎大型百貨商場,原因就是為了保障自身的特色。」
檔主死守:7成香港人支持
離開街坊就沒意思
「超過7成香港人都會絕對支持保留大牌檔,上幾個月有人動議要把我們全搬去一個地方經營,簡直荒謬,離開了共處幾十年的街坊,還有甚麼意思!但這兒的區議員一句問候都沒有。」
無前途都要自己做
莫生租了個街舖自保,防一旦牌檔被收都有後路:「但舖租太貴,又太細,單靠此不足以生存!兩年前我回來幫老父母繼續經營,有些人將牌檔租給別人,但如果租客唔交租都冇佢符,而且那些人對街坊嘅態度,唔似我哋好似自己人咁好。」
街坊食客:咁先叫香港風味
好味過飯堂
「我哋第一次喺香港街頭食大牌檔食物,真係好食過飯堂好多,好鍾意呢種街頭感覺,我哋離開歐洲到香港就係想感受地道平民風味。」
有眼睇仲亁淨
「我哋喺度幫襯咗30年,一來有風味,二來停車飲茶食飯都可以睇住唔怕被抄牌。況且我哋從來未試過食大牌檔出事,反而在裝修最華麗的食肆就試過3、4次中毒!邊個話唔衞生?我哋睇住佢煮,在食肆廚房才真係佢想點就點!」
綠鐵甲前世今生
根據現行政策,在大牌檔持牌人過身或交出牌照後,政府不再發牌,在這個停牌機制下,意味現存最後28間亦將慢慢自動流失,自從民園被除名後又一年,惡策依然故我,無論大家是否希望坐以待斃,都不妨回顧大牌檔歷史。
1842年香港開埠
港府嚴厲管制食肆,必須有個洗手間,哪來本錢惟有上街做流動小販。
1911年民初碼頭
因為中港旅客人流令碼頭旁遍布大牌檔,搵食者結集為食碼頭。
1945年二次大戰後
大牌檔第一次發牌,對象是在戰爭中傷殘或殉職公務員的家屬,允許他們在街邊經營食肆,從此大受歡迎。
1956年停止發大牌檔牌
為阻持牌人黑市出租圖利和阻街問題,立例禁止轉讓和繼承。
1965年歸一成平民夜總會
政府將大牌檔遷移一起,與街頭賣唱和武藝表演結合,創造了上環大笪地的經典。
1975年熟食中心和冬菇亭出現
為方便管理衞生問題,政府把大牌檔搬入街市和屋邨。
1983年淘汰開始
政府呼籲持牌人交出牌照,得回數萬元養老,因大牌不能傳予子女,自始便買少見少,現在只剩最後的28間!
集體記憶經典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