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水域15種魔鬼魚尾有毒刺

港水域15種魔鬼魚尾有毒刺

魔鬼魚由於其貌不揚而得名,由於其尾部藏有毒刺,不少潛水人士都曾被其刺傷。世界自然基金會環境保護主任朱炳盛表示,魔鬼魚又稱鯆魚,屬於鰩目,當中包含魟科或江魟科等,大部份海域均可找到其蹤迹。至於香港則主要可在西貢對開水域找到,約有15種品種。
朱炳盛稱,魔鬼魚之中,以MantaRay的體形最大,成年後連尾部計算長達八米,重達3,000磅,主要棲身於熱帶水域,根據記載,本港於50年代亦曾出現過MantaRay,近年幾近絕迹。他稱,之前亦曾聽聞有致命個案。今年六月,一名水底攝影師在本港水域發現一條長1.4米的MantaRay,由於被魚絲纏繞需展開拯救行動。

公立醫院無解毒劑

香港潛水總會前主席張衞表示,魔鬼魚性情溫馴,不主動襲擊人類,「佢哋有啲仲會好怕醜,見到我哋嘅潛水員游埋去就雞飛狗走」,受到驚嚇時才會反抗,並會撥動尾部的毒刺,攻擊敵人,加上毒刺有倒鈎,造成的傷害相當大。另外,由於魔鬼魚愛將身體埋在近岸的沙堆下潛伏狩獵,故不少泳客會意外踏上其背部而遭其刺傷。
張衞又表示,一旦遭魔鬼魚刺傷,傷口會變得紅腫,若毒素經血管流入體內,會出現暈眩甚至死亡,因此應即時報警送院救治。他補充,送院前,應先即時止血,並用熱水洗滌傷口,如有醋則更佳,部份潛水員亦會購備一些專用作中和毒性的藥水。
東區醫院急症室部門主管劉楚釗表示,魔鬼魚尾刺所含的毒素,可令傷口紅腫、發炎,甚至影響神經系統,神志不清,有機會致命。他承認本港公立醫院沒有魔鬼魚的血清(即其解毒劑),故只可做支援性急救「見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