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扁」總部一直聲稱,深埋在凱達格蘭大道百年圖騰即將浮現。這個謎底昨終於揭曉,就是在9月9日靜坐首日動員至少30萬人,身穿紅衣填滿總統府附近街道,砌出類似秘魯古文明的巨型「納斯卡線」。倒扁靜坐發言人、廣告才子范可欽創意十足,但民眾意見紛紜,上了年紀的倒扁伯伯聽到這個最新「點子」,像聽到外星語言:「甚麼線?沒聽過。」
遠看像巨型倒扁手勢
范解釋,9月9日人民力量向天展示的圖騰,線條形狀像手拿着圓規,代表在總統府前立下規矩;也像個手握單刀的原住民勇士,準備砍下貪腐的政權;甚至可以說是叫阿扁滾出總統府的手勢,遠看又像巨型的倒扁手勢。
除了花招百出,「倒扁」總部希望今次能打造台灣全新的群眾運動形式,以「絕。對。靜。默。」為動員令,但對慣於在抗爭遊行或造勢大會中慷慨激昂、搖旗吶喊的台灣民眾,卻未必人人習慣這種靜態的抗議方式。
像過去兩天的試坐操演,部份民眾一聽到倒扁口號,就條件反射般亢奮地跟着叫過痛快,但當范可欽要求民眾靜下來展示「沉默的力量」時,他們卻渾身不自在,有些坐在後排的更忍不住與鄰座討論起時局來。
香港7.1遊行的「靜」曾給台灣學者龍應台留下深刻的印象,「各走各的,好像專心在辦好一件事情。」香港人與台灣人在群眾運動中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固然與本身的歷史背景有關。今次反貪腐運動的「創意」雖引起不少爭議,但也未嘗不是台灣社運的新體驗。
記者 陳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