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世界:真主黨獲勝只是假象

美國與世界:真主黨獲勝只是假象

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

「我們並未料到,連一絲絲都沒料中,俘虜(以軍)會導致如此程度的戰爭,現在問我,如果我早在七月十一日預知此一行動會導致這樣的戰爭,我還會不會這麼做?我的答覆是不會,絕對不會。」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八月二十七日如是說。
不到兩周前納斯魯拉才宣稱獲得「歷史性、戰略性的勝利」,為何現在他卻表示如有先見之明,就不會發動這場勝利戰爭?西方國家淡化處理納斯魯拉的告白,凸顯了這是黎巴嫩早就知道的事,真主黨或許打贏了文宣戰,實際上卻徹底輸了。
平心而論,在總理奧爾默特的無能領導下,以色列確實錯失良機,未能以軍事力量摧毀真主黨,使其不再影響以色列安全、黎巴嫩政治與伊朗外交政策。但真主黨受了重創,喪失數百名精英戰士,鄰近以色列邊界的戰壕也遭摧毀,偉大的英雄被迫得竄逃躲藏,納斯魯拉變成了「地下宗師」。

破壞人民生活

更重要的是,真主黨此戰在黎巴嫩政局的獲利只是假象,塵埃落定後,黎巴嫩民眾不滿真主黨掀起戰火,破壞人民生活,竟還在戰火廢墟上誇耀戰勝。
西方媒體再次充斥「阿拉伯街道」的神秘氣氛,群眾在街頭為真主黨猛烈炮轟以色列而歡呼,令人驚奇的是,原本批判真主黨的阿拉伯國家,卻在此時保持緘默。歡呼的民眾散去,真主黨又面臨另一波批評,從沙地阿拉伯、科威特到埃及的報紙,還有來自黎巴嫩國內的批判,包括極具影響力的什葉派學者與部落領袖。
在這場戰爭之前,真主黨在黎巴嫩上次大選中,僅獲約兩成選票,代表性不足。但真主黨擁槍自重,其權力來自於此,現在連這一點都受到威脅,因此納斯魯拉才會坦承後悔。他知道不論黎巴嫩軍隊有多弱,政府軍仍深盼能解除他的軍力。而歐洲部隊一旦進駐,不論其影響力有多微弱,他辛苦六年建立的馬其諾防線恐將更難重建。

領袖被邊緣化

因此預料中的第二回合戰事不可能發生,不論在軍事上或政治上,真主黨根本沒準備好再戰一回。納斯魯拉承認掀起戰火是一個錯誤,等同暗示不會重蹈覆轍,以免在黎巴嫩徹底喪失政治地位。
黎巴嫩心知肚明,以色列只轟炸了容易修復的機場跑道,而未炸毀新建的機場航站,讓黎巴嫩倒退十年。黎巴嫩也知道,以色列大可粉碎貝魯特的電力系統,讓黎國花費數十億美元重建,卻只攻擊真主黨的電視發射塔。黎巴嫩更清楚,以色列當局下次不會遲疑,不會克制,真主黨沒膽再冒這個風險。
更重要的是黎巴嫩內部的權力平衡已經轉變,納斯魯拉勢力趨弱,其他派系影響力漸大。三月十四日民主運動再度佔了上風,在外力幫助下,納斯魯拉可能就此邊緣化。

盡快解除武力

黎巴嫩國力如此羸弱,外界影響舉足輕重,歐洲強勢進駐黎南,美國協助黎巴嫩政府軍加強軍備與訓練,再加上聯合國施壓,足以改變現狀。美國在聯合國應格外積極,追查敍利亞在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遇害案的責任,實踐聯合國決議案,解除真主黨的武力。
民主派人士在去年三月十四日大遊行,把敍利亞勢力趕出黎巴嫩,距今僅十八個月。民主派當時的興起,使美國在該區的民主化運動達到巔峯,而納斯魯拉在戰爭中短暫崛起,則使民主計劃陷入谷底,他的耀武揚威使華府更加絕望,擔憂「什葉派新月」勢力將從德黑蘭延伸到貝魯特。
真主黨遭到重挫,伊朗亦然,然而中東地區的光明前途稍縱即逝,必須掌握此一契機。美國必須認定安理會第一七○一號決議案必會實施,為了黎巴嫩絕大多數盼望決議案實現的民眾,美國應不遺餘力地推動其實現。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