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地區發病率高 或誘發抑鬱症<br>28萬港人患腸胃焦慮症

偏遠地區發病率高 或誘發抑鬱症
28萬港人患腸胃焦慮症

【本報訊】經常肚痛、腸胃不適、肚瀉或便秘,往往被認定為腸胃敏感,但這些常見功能性腸胃症狀,已可能是患上腸胃焦慮症的警號。一項調查發現,近28萬港人患上腸胃焦慮症,另逾20萬港人患有經常焦慮症。研究更首次證實情緒病的發病率呈現區域性,天水圍等偏遠地區的發病率明顯較市區為高。 記者:趙燕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委託中大亞太研究所於7月10日至21日訪問了2,000人,發現經常焦慮症和腸胃焦慮症的平均發病率分別為4%及5.4%。研究又發現腸胃焦慮症會增加患上經常焦慮症的風險達6.1倍,而經常焦慮症患者患上腸胃焦慮症的風險也較常人高6.4倍,上述兩種病症更可能誘發抑鬱症。

女性患病風險較高

腸胃焦慮症在港並不罕見,但由於症狀與腸胃炎相似,所以往往被誤診。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昨在記者會上解釋,一般家庭醫生甚或腸胃科專科醫生對情緒病的認識有限,往往只是處方止痛或止瀉等「治標」藥物,反令患者未能及時得到適切治療。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臨床副教授胡志遠說,曾有一名腸胃焦慮症患者因被誤診為腸胃問題而無端被切除大腸。
近年天水圍區發生多宗自殺案,被描述為「悲情社區」,是次研究就首次以科學方式證實情緒病的發病率呈現區域性。結果顯示,南區居民患上經常焦慮症或腸胃焦慮症的比率均為全港最高,達到8.4%;而天水圍所屬的元朗區,其居民患有上述病症的比率也高達7%,明顯高於本港平均發病率(詳見表)。
李誠指女性、低學歷、低收入、婚姻出現問題及失業人士均有較高風險患上經常焦慮症,而天水圍等偏遠地區又較常出現上述情況,所以這些地區的發病率較市區為高。
但由於私人精神科專科醫生集中於中環和油尖旺執業,偏遠地區的情緒病診治資源相當有限。所以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將於9至10月舉辦11個免費社區講座,並設立提供經常焦慮症自我測試的「見焦拆焦」熱線,可致電26063939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