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靈魂性格的大學

沒有靈魂性格的大學

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與幾位「後青年」午茗,都是大學畢業生,都有十多年工作經驗。談起娛樂版記者不規矩偷攝別人的更衣照。甲說:「誰叫你不當良家婦女,走去當明星?」乙說:「吃得鹹魚抵得渴。」我搖頭:「社會上每一個人,應受到怎樣基本的尊重,跟你做甚麼行業何關?莫非見到達官貴人你打躬作揖,碰到販夫走卒你就可以隨便侮辱?」他們搖頭,說我的想法迂腐。不屬於這個潮流。
也許。也許我們是個不辨是非、不判價值的潮流。我們土生土長的大學生,怎麼會隨波逐流到這個地步?或者說,我們的大學,怎麼會訓練出來的學生,這麼沒有性格?

※   ※   ※

丘成桐與田剛的爭論,引發起「丘田風波」。我不懂內情,也沒有資格胡亂發言,只說一些我稍懂的。首先,爭論各方都承認,說到底,是個制度問題。政治如是,學術如是。其次,竟然有人因為丘的言論「有損北大聲譽」,要求國家機器的宣傳部下令,禁止報道丘的意見。在美國,批評哈佛芝加哥的文章天天都有。從沒有聽過大學會動用政治力量,去扼殺批評自己的人。就是用,也不見得會成功,卻足以成為醜聞。怎麼我們的最尖學府,率先壓制言論?這不算荒謬,甚麼才算?
那還不只。相當詳盡報道事件的周刊,間接透露了一些別情。受訪的大學生說,他「連思考的機會都沒有,甚至連基本的原理也不懂。」因為制度需要教授爭取研究經費。為了錢,大家都要多帶研究生,多巧立名目來拿錢。本科教育,誰管!難怪說:「中國的大學精神失落,損害學生素質。」精神失落,是大學沒有了自己的性格。
成桐這位老同學,卻有他自己的性格。多年前在中文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有人問,數學系的同學課餘該多看點甚麼?他答唐詩宋詞,還有文學哲學。去年,為紀念他先父,就在崇基學院設立了一個基金,指定只許作人文用途。獎學金,並不是用來培養數學家的。他在最近受訪時說:「現在中國,教授都跑去做應用課題,基礎科學無人問津。」改「中國」作「香港」,改「科學」作「知識」,誰曰不宜?人人都不理本科教育,學生怎麼懂思考、懂基本原理?有自己性格?

※   ※   ※

前不久,在這個欄中談到哈佛文理院長寇比教授的臨別贈言,要大學把整個重心,重新放在本科身上。無獨有偶,前任哈佛大學院院長路易斯教授(HarryR.Lewis),本人是電腦專家,月前出版了一本新書,叫《優異卻精神失落》。優異,指的是個別科目的尖端研究成果,屬教授的個人成就。精神失落,指的是大學沒有了自己的靈魂,忘記了她的天職,是塑造學生的性格。結果固然是損害了學生的素質。

不以塑造教養為志

他指出,大學本科的教育,在要把青嫩人培養成成熟者;知道自己是誰;追尋人生更高的東西;踏出校門時,是個更優秀的人。他指摘今天的消費文化,使大學的工作變得要讓學生高興,而不是教育他們。甚至哈佛,像個大學生託兒所似的;因為學校要滿足學生,學校不會說他們是「錯」的。最糟的是:今天的大學,不像以前的,不會刻意塑造高等教育的烙印,不讓每個大學生好好形成自己的性格。
多年前,布魯姆(A.Bloom)寫了他轟動一時的名著,指美國人心靈沒落了,因為大學再不是以塑造教養為職志,人人忘記歷史,忘記古典,忘記哲學,因為這些可以純淨靈魂,卻不可以助你賺錢。大學,再不產生「君子淑女」。
要大學生有素養;要大學生做「君子淑女」,不是訓練他們作工程師或會計師,或醫師營養師驗光師。這些,專門知識可以做到。要他們有思想,辨是非,判價值,有性格,除了真正的通識教育,難道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