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中國:溫家寶的新困境

論盡中國:溫家寶的新困境

自今年4月以來,溫家寶總理頻頻推出宏觀調控措施,包括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息,上月又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報批評內蒙古擅自興建新豐電廠,責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楊晶和兩名副主席向國務院作出書面檢討。

地方政府挑戰中央

雖然中央政府聲色俱厲,行政手段、經濟手段雙管齊下,但宏調成效迄今不彰。外界多認為,這是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挑戰中央政府權威的結果。但事實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博弈早已存在,並不是溫家寶「當家」後才出現的新問題。
如果仔細檢視新豐電廠事件,可以看到,溫家寶在推動宏調時正陷入新的困境。中國銀監會披露,共有九家銀行和兩家財務公司對內蒙古電力集團旗下項目提供貸款,總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其中,已在香港上市的建行、中行、交行,分別貸款31.35億元、22.91億元和11億元,即將來港上市的工行則貸款40億元。另外,合共有59.5億元進入七個被中央叫停的違規項目中,即這些貸款將因項目中斷變成呆壞賬。
不過,七大銀行齊齊喊寃,強調只是向內蒙古區政府提供貸款,並沒有向違規項目貸款。銀行的另一抗辯理由則是「奉旨行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去年已明確提出,爭取市值最大化應是上市銀行的經營目標,資產回報率、股本回報率等則被列入銀行監管指標,如果不增加貸款,如何達到這些要求?

銀行成為宏調阻力

銀監機構和普羅股東的壓力,已令上市銀行的管理層更看重業績。這原是中央推動金融改革的原意之一,但孰料以往作為中央推行信貸政策、調控地方政府工具的銀行,正由此變成地方政府的利益共同體,成為中央調控的對象,甚至成為宏調的阻力。
溫家寶面臨的新困境正在於如何調控銀行。是繼續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走向市場,還是以行政手段掣肘銀行?要銀行服從中央指揮,還是服從小股東利益?顯然,溫家寶在很長時間裏都走不出這個困境,結果自然既影響宏調成效,也影響銀行股的股價。
李平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