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的「聰明一號」(SMART-1)探測器,今午將會以秒速2公里高速撞擊月球,以這種悲壯的自殺式撞擊行動,結束將近三年的探月任務。「聰明一號」的「撞月」任務旨在解開月球形成之謎。
在本港時間今午1時41分,「聰明一號」探測器以時速7,200公里,即秒速2公里高速撞向月球南部卓越湖,結束其探月任務,預計屆時月球表面會被撞出一個直徑大約5-10米、深1米左右的大坑,濺起大約5公里闊的塵埃帶,仿似蝴蝶的翅膀,科學家屆時借助強力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
造價12億 收集礦物質數據
這個造價8,000萬鎊(約11.86億港元)的「聰明一號」,透過自殺式撞擊,目的是收集月球礦物質和化學成份的數據,透過這些數據有助加深科學家對月球的了解,尤其是月球形成之謎。目前為科學家廣泛採納的理論是:地球在45億年前被小行星撞擊後,產生了月球。
本來這次「撞月」行動原訂在今年8月中旬進行,但撞擊地點位於背着地球的不可觀測面,為了方便科學家觀測,歐洲航天局在今年6月至7月期間遙控更改了「聰明一號」的運作,將「撞月」行動推遲到今天,而地點選擇在地球可觀測到的卓越湖區。
不過,並非所有人可看到這次「撞月」過程,只有東太平洋、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人,利用10厘米天文望遠鏡或強力望遠鏡才看到,至於歐洲就看不到整個撞擊過程。
「聰明一號」是歐洲航天局首次探月的試驗性探測船,卻實現了很多世界第一,為科學家提供了大量新數據。過往美國和俄羅斯對月球進行多次探索,但探測器都是在月球的赤道區域着陸,探索亦局限在這些地區,「聰明一號」長時間圍繞月球兩極軌道飛行,繪製了月球表面的整體外貌,不但讓科學家第一次發現月球極地與赤道的地質構造不同,也讓人類第一次發現在接近月球北極存在一個「日不落」區域,甚至在冬季都始終有陽光照射。
美聯社/英國《衞報》/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