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網海自尋的私隱問題

傳訊四圍炳:網海自尋的私隱問題

私隱這兩個字,近日成為了香港的城中話題,周刊偷拍女星更衣侵犯了私隱,業主立案法團將業主資料張貼於布告板上犯了私隱,警監會誤把投訴人資料上網,同樣侵犯了私隱,而且已經像是老遠以前的事。個人資料或相片既是私隱,閣下在鍵盤中鍵入的字句也一樣可以是私隱。

個人料資無所遁形

不少人(包括筆者)也有種癖好,在Google中鍵入自己的名字(例如侯聯貴),看看網上哪處有自己名字的痕迹,若出現次數多,或被人家引用及讚賞,有點自豪的感覺,當做繁忙生活中的減壓方法。據Wikipedia所云,這種行徑名為Ego-surfing,筆者譯之為網海自尋。
別以為Ego-surfing純粹是個人行為,稍一不慎,私隱不保。近日,美國互聯網商AOL將65萬用戶,3個月內在網站中鍵入近2000萬個搜索字句公開,供公眾研究之用,雖然AOL已經將個人資料以代碼取代,但由於從搜索字句當中,仍可能洩露了個人的身份,例如社會保障號碼、醫療記錄或性傾向等,AOL即時被公眾炮轟,雖然3天後將資料從網站拉下來,但為時已晚,有關資料已經被人下載及在網站中分享。
若用戶在搜尋器中鍵入自己的名稱或全名,連同用戶身份碼,均被伺服器記錄下。若有人將之與同一個用戶身份碼(或代碼)對照,與其他曾鍵進的搜索字句串連起來,這位用戶的興趣、用戶想搜尋的事物甚至個人保密資料,在何時和哪一個網站瀏覽的資料,都會無所遁形。

搜索字句數據值得探討

自AOL將搜索字句數據公開後,網上出現有關資料的分析如雨後春筍,有人將之來開玩笑,有人試從搜索字句中找出可辨認的人士,也有人討論使用這些數據的道德問題。更叫人驚訝的是,不少人在上網時透露了自己或朋友的個人問題或犯罪傾向,例如:自殺、暴力、謀殺、婚姻問題或向別人復仇。
其實,這些搜索字句的數據,每一個互聯網商也有記錄,問題是它們會否和如何分析和研究這些數據,或是否好好的將數據運用。舉例,若互聯網商分析鍵入具版權電影和音樂名稱的搜索字句,不難找到侵權者的資料;分析鍵入意圖犯罪的字句,亦可能有助警方破案;若找到尋找自殺方法的人士,或可以救人一命。這個課題,值得大家研究。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