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上看到聖彼得堡的教堂圓頂着火,紅光與火焰,使我浮想聯聯,不能自已:
如把在空間的立腳點拉遠,拉到人類到過的最遠地方,也就是拉到月球上,那麼地球只是一個點了。而時間的尺度也依比例加大,大到以世紀為單位的話;我們只計地球上一個人之所作所為對人類的影響,那麼一個世紀也只能找出一個人來了,應該是誰呢?
我想,十九世紀該是諾貝爾,二十世紀該是歐本海默,而二十一世紀該是比爾蓋茲。這三個人對地球上人類的未來所生的影響,可以說是太大了。為什麼呢?且先說諾貝爾。
諾貝爾(AlfredBernhardNobel)不能說他上過甚麼學校。不到十歲就離開了瑞典,去俄國找他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正在聖彼得堡開火藥工廠。簡言之,彼得大帝(1672-1725)在十八世紀初開始建設俄國;一七二○左右擊敗瑞典,俄國成了歐洲北部霸權!
我們不論是看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或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說,都可以看出聖彼得堡是俄國的大都市了。那裏的高層人物以說法語為傲。這個特點雖不必重視,但主要的關鍵是那些人多具有國際眼光。此外,諾貝爾有俄、德、英至少三、四種的語言能力,才能以製造炸藥發財。而那些財,並不只是賣製造槍砲所需的炸藥,而更是開山、闢路或採礦所用的炸藥。他又有雲遊歐陸的經歷──尤其是在法國,而且去過美國。這在當時,並非容易。如此才能把炸藥賣到全球。我們知道諾貝爾到臨死前還在與英國打無煙火藥的專利官司!
諾貝爾生於一八三三,死於一八九六,但在二十世紀開始時才有諾貝爾獎的頒發。但獨獨在科學上諾貝爾獎逐漸成了影響世界的大事。從倫琴的X光線,到二○○○年凱爾畢(J.Kilby)的積體電路,這一百年中哪一年的諾貝爾獎得獎作品,不是在影響着人類的生活!我們可以說,諾貝爾臨死所立遺囑之一念,使人類下一個世紀的文化完全改觀。這真是無可比擬的規模!
瑞典的人口至今大概也不到一千萬罷,比香港的人口多不了多少。這樣一個小國,出了這樣一位怪人,每年總是全球為他喧嚷一次,而影響所及,又是既遠且鉅。
當我們回想十九世紀,科學上法拉第的電與磁,政治上俾斯麥的鐵與血,都是影響人類於無窮的大事,而相形之下,卻似消沉而淡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