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不特別喜愛「美人」。我真正喜歡的是「健談者」。健談者實際上是在「做」一件事。美人是在「當」一種人。
------AndyWarhol
美國普普藝術大師AndyWarhol,29歲時因為對自己的鼻子感到不滿,決定整形,他一天到晚不停拿着化妝棉在弄自己的青春痘,出入他辦公室TheFactory的,都是社交名流、歌星、影星、模特兒、髮型師、攝影師、變性人、易服者,聽AndyWarhol對「美」的看法,特別有意思。
「有些人覺得美麗的人凡事比較順遂,但其實這種事情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如果你長得漂亮,很有可能你的腦袋不發達。如果你長得不漂亮,很可能你不會腦袋不發達,所以說一切端看那顆不發達的腦袋和美貌。美貌的多寡,以及不發達腦袋的多寡。」
以上文字取自AndyWarhol自傳式著作《安廸.沃荷的普普人生》,原版1975年出版,台灣出版商三言社剛剛推出「中文世界第一本」繁體譯版,好看至極,特此推介。
美人多蠢人嗎?其實也有些根據。
「被人覺得蠢」的成因有兩大種:一、缺乏訓練才智的機會。二、缺乏接收智慧的機會。
一、缺乏訓練才智的機會。
美男美女,不一定愚笨,可能只是:他們根本不太需要運用智慧,亦比起其他人少些機會訓練腦筋。可愛的小朋友向大人亮亮眼睛就能得到一顆糖,外貌平凡的小朋友,總得要在大人面前表演一下,說些聰明話,才能得到一顆糖。然後,這個可愛的小朋友長大成美人。在「只限會員」的夜店門外,美人只要有點自信地一笑,就能成功入場,其他人卻要想想法子、設計一些對白、交一場戲才能進入,是以美人又少了一個機會訓練腦袋(IQ)。
二、缺乏接收智慧的機會。
美人所看到的世界,與其他人是不同的。
我有位朋友結了婚,她說婚後最大的分別是:別人都對她說起「說給已婚人士聽」的話了。其實她的性格與世界觀沒在婚後有多大改變,變的是其他人的目光;在他人心中,她不再是單純的她,而是「一個結了婚的人」,大家看到的,不是她,而是她的角色,她的背景。
情況就如美人缺乏接收智慧的機會──一般人讓人想到的,是「面前有一個人」;美人讓人想到的,是他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例:與一般人談話,你是在「與他談話」;與美人談話,你卻總是在想這想那──我能否取悅他?他是否用了大眼珠隱形眼鏡?還是他的眼真的這麼大?為甚麼他如此美麗卻會愛上我的朋友?我的朋友會否被他玩弄呢?他那麼美,我的情人會否被他搶走?我這樣跟他並排而坐,會否顯得我很肥?我跟他說話,別人會否覺得我對他有意思?哎唷,我剛才有沒有說錯話呢?美人使人不能專心說話/不能毫無避忌地說話,結果美人就沒那麼容易聽到較深入的話,直接影響美人的心智發展(EQ)。
曾經認識一位男新人,他頗英俊,卻有一種「不似英俊的人會有的性格與態度」,及後有人冒昧地問了一句:請問你以前是否一名肥仔?他雙眼一突:為甚麼你會知道呢?我從前200磅!幾年前才開始減呀。他回答得爽快,沒有一刻顧忌,甚至沒有反問「我的皮膚是否很鬆,所以讓你知道我以前肥過」。我在想,如果他從小到大都是靚仔,就不會養成今天的處事態度了。靚仔外表,肥仔內心──這是最幸運的情況。
知道自己是誰,然後努力做好自己的人,最快樂。畢竟世上總要有人當美人,有人當醜人,有人當聰明的人,有人當愚笨的人,才成世界。至於我比較喜歡靚人,還是比較喜歡聰明人呢?那很視乎我跟他正在做甚麼事,以及那天我覺得自己美不美,精靈不精靈。
我叫自己要好小心地寫這個題目,不想被誤成為「因為自己醜,所以就話靚人蠢」的人,又或是「好想話畀人知靚人好可憐」的人,總之就不想被誤會。但本着前輩一句「不論你是否衰人,都會有人當你是衰人,不如坦蕩蕩做人」,就此寫下這篇一定有人曲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