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電郵來問:「為甚麼電影很多時候,越大成本越多資金拍的,就越不好看?到底出現甚麼問題?」
這是相當弔詭的問題。首先,拍電影需要錢,你要在鏡頭前營造一個世界,太少的錢根本不足以構築那個世界,即使你有一個耀眼的點子,到頭來還是在各方面顯得粗糙。當然作為創作人,自然可以用些將就的方法,把瑕疵掩蓋,但掩蓋並不代表完全消滅。只是很多時我們看低成本的電影,當它有創意的時候,我們會原諒(留意,不是接受,是原諒)了他們製作上的粗疏。加上很多時候我們長期看的港產片,與西片比較起來,港片全都算是低成本電影(沒有超過五百萬美金,約四千萬港幣的,其實在荷李活的制度裏,都算是低成本的獨立電影)。於是我們早已把佈景的陳設粗疏習以為常,認為電影世界裏就是這樣。我們經常看到主角的家,你會發覺總是不像現實,但我們漸漸再不計較這等事情。
只是當製作費一旦提高,就意味着投資人認為這部戲會有高回報的可能性,於是願意在注碼上多押一點。其實對投資者來說,你提出多少成本也可以,只是創作人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回收這個成本?如何預計這成本在市場上得到廣大觀眾的共鳴?可以把這個高額的投資收回來?這樣創作人就要平衡一個要點,就是如何表達自我感覺的同時,盡量取悅社會裏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