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家 - 鍾偉民

書評家 - 鍾偉民

有一種「家」,叫「書評家」;書評家,當然是評書的,人家寫一本,他評一本;評得頭頭是道,就成了「權威書評家」。
  讓這種「權威書評家」品評為「好書」,這書,就變得有份量;在正常讀者,作正常的閱讀之前,這本書,已經變得「有份量」。
但「書評家」,或者「權威書評家」,由誰去評定資格?目光如豆,但不斷評說,算不算貽誤蒼生?
  書,尤其所謂「文學類」的書,像「藝術電影」一樣,有好,有壞,有假。

好,源於努力和天份;壞,因為懶怠和無能;假,是製作者根本是頭愛「走精面」的笨驢,無能,卻也無恥,想方設法,為「作品」髹上一層迷濛的「文學色彩」,箇中高手,可以靠「偽術」欺世盜名,漁色圖利;歸根究柢,黔驢之技,就一項:讓人不辨好壞。
因為經過「偽術包裝」,好壞難辨,年深日久,有三兩個識貨的,窺見黔驢的圖謀和本質,同時,卻有三兩萬個低級讀者,或者觀眾,對這種畜生膜拜不已。
作品有好,有壞,有假;一般「資深書評家」,多不會以壞為好,視豬潲為瓊漿,但遇上假貨,評上贗品,看他怎樣面對這堆炙手可熱的大糞,可就是審視這個「書評家」水平的良機。
一堆模糊含混的東西,「書評家」奉若神明,竟然還找到我輩正常人看不到,找不着,想不出的「妙處」,那麼,這個「書評家」,不管他有多「資深」,有多「權威」,馬上就露了底,教人感嘆:「原來,也只是個『專業讀書員』!」專業,因為他靠「讀書」賺取稿費,他沒有心得,沒有識見,他吃了就拉,吃到鐵釘,屙血,讓我這種明眼人看到病情,他仍舊盛讚鐵釘美味,那只好付之一笑。
假貨,不能長期騙人;起碼,不能長期騙盡天下人。為了自己的好名聲,作為「書評家」,吞嚥之前,還是看清楚眼前物事,聞一聞再吃,比較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