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傳媒人程翔逃不過內地陷阱處處的「國家機密」陣。香港記者協會形容,昨天是傳媒黑色的一天,程翔事件產生的寒蟬效應,將影響記者對內地新聞的報道手法。多名經常北上採訪的資深記者坦言,採訪時已「習慣」被當局竊聽跟蹤,若經驗老到者如程翔也避不了地雷陣,他們更無從知道何時觸雷,惟有不去冒險。
記協主席胡麗雲表示,回歸後記者到內地採訪的人數和次數都急速增加,但內地的「國家機密」定義極廣,程翔判刑會令記者不再無畏無懼去進行採訪工作,影響新聞自由。記協極為關注記者在內地採訪的人身安全問題,在程翔被拘禁期間,於本年六月特別出版〈中國採訪手冊〉,羅列內地刑法及國家安全法、並列舉多宗案例,希望協助記者「避雷」。
北上採訪常遭跟蹤
一名有豐富採訪內地新聞經驗的資深記者說,北上採訪時手機被勾線、遭跟蹤、酒店房間有偷錄裝置,都已是見怪不怪。「最離奇有一次出去採訪後返酒店,房間好明顯俾人摷過、手提電腦又竟然開咗。」他說,明白採訪內地政治新聞的風險,有時會較採訪突發性的社會新聞更大,「採訪政治新聞被拉後果會大啲,突發新聞就多數只係被人驅趕」。在無法挑選採訪題材的情況下,他說將來惟有多加小心,盡量不在手提電腦內留下任何消息人士的線索。
另一位經常到北京採訪的記者說,不少行家都被國安「召見」過,大家深信有一份關於自己的檔案,「連我哋邊個上司個名都知,監控嘅緊密程度都幾誇張。」他相信程翔被判刑,會令內地原來願意與香港傳媒聊天的人變得謹慎,獲取的資料也愈來愈少。
「安個罪以示無拉錯」
一名採訪中國新聞逾10年的記者,曾被北京國安無端關押一星期。他說:「到內地採訪,經常有國安人員跟出跟入。我自己堅守原則是:不拿、不看『紅頭』文件,不與被訪者有任何金錢交易,以為這樣就可以安全無事。」但結果也中招,「佢哋放我前,都要安個罪名畀我,以示無拉錯人。」他形容採訪大陸新聞如踩鋼線,眼見程翔判刑,他說採訪工作依舊要做,不過為免連累內地朋友,工作時會更謹慎。
中國評論員林和立也說,以程翔人生閱歷之深、拿揑之準,竟然也被判刑,對記者造成的心理陰影甚大;他無奈地說:「選材轉變,採訪唔再冒險,可能都係理性判斷。」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