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對沖人民幣升值有新選擇

理財智慧:對沖人民幣升值有新選擇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簡稱CME)最近推出了人民幣的期貨與期權合約,而有關方面亦對此特別重視,早前更在港舉辦了大型講座,希望多些潛在用家知道有這種產品。
人民幣自2005年滙率改革以來,升值的幅度並不算大,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還有升值的空間,但因為滙率並不是自由浮動,因此人民幣的波動幅度很大程度視乎國家政策。
雖然內地經濟次季出現了雙位數字的增長,外滙儲備又創新高,但預計人民幣今年之內大幅升值的機會仍不大。
2006年是內地金融體制改革最重要的一年,因為明年中國便要遵從世貿協定,開放內地的金融業。在未來數月,還有兩間大型銀行上市,包括中國工商銀行及招商銀行,大部份國有商業銀行須待上市集資之後,有充足資本,才能提升競爭能力。

遠期合約門檻高

剛剛公布的中行(3988)中期業績,其中有35億元的滙兌損失是人民幣升值所致,如果人民幣在日後大幅升值,便會損害銀行的盈利增長,甚至影響其他銀行上市的步伐。因此有理由相信,為了完成金融體系改革,人民幣短期之內不會大幅波動。
但始終人民幣有升值壓力,如果要降低滙率風險,現存的工具中,可以使用的只有不交收的人民幣遠期合約(NDF)。
不過,對於散戶而言,NDF門檻較高,不容易買賣,而CME推出的人民幣期貨及期權便看準了這空隙,由莊家提供報價及流動性,有標準的合約規定,使到對沖風險更為容易,而投資者亦多了一個選擇。未知香港何時才能推出類似的產品呢?
後記:執筆寫「理財智慧」這專欄已有數年時間,是時候暫停了。筆者要多謝編輯部的協助及讀者支持,希望日後再與讀者見面。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