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扁風暴 施明德專訪<br>施明德:我已寫好遺書

倒扁風暴 施明德專訪
施明德:我已寫好遺書

百萬人倒扁靜坐如箭在弦,發起這場倒扁運動的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一生都想演好「浪漫的革命者」這個角色。已經65歲、坐過25年政治牢的他到現在還說,年輕時認為最好的死亡方式是為理想殉道或是殉情,本來以為不可能再有殉道的機會,怎知道現在又好像有了。施明德說,他甚至已經寫好遺書。 記者 陳沛敏台北報道

百萬人倒扁靜坐正式啓動倒數9天,「先頭部隊」亦將於明晚進駐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全台屏息靜氣之際,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昨日在辦公室接受訪問。施明德說,一生中最危險的有三個階段,第一是1970年泰源監獄事件(施明德當時在獄中,差點被槍決);第二是美麗島時期(從死刑改判無期徒刑);然後就是這一次,「若我這次發生甚麼三長兩短,阿扁會很慘。」面對他形容為「文革式鬥臭鬥垮」的攻擊和爆料外,施明德還要擔心自身的安全,辦公室門口長期有保安人員駐守,出入都要保鑣護駕。

阿扁失誠信如梁錦松

當他談到陳水扁,施明德沒有在記者會上「不是你下來就是我倒下」的那種激昂和悲情,只是語重心長地解釋台灣的民主制度出了甚麼問題。他更以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的事件作為例子,強調作為政治領袖,即使法律上還未定罪,但當國人對其誠信已失去信心,管治能力已受到質疑,就應該下台。
曾為台灣民主運動受過苦難的施明德強調,阿扁下台只是一個契機,始終要針對制度的弊病,現在台灣的問題就是總統權力太大,必須進行憲政改革,推行內閣制,才能根本杜絕台灣政治的種種問題,否則台灣只會像菲律賓一樣,即使一次又一次的人民力量推翻腐敗的政權,也無法享受民主帶來的好處。
香港不少人覺得台灣亂,一些人更以此作為香港不一定需要民主的理據。對此施明德強調,不能說台灣現在還搞群眾運動是一種倒退,因為這是民主制度的一部份,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但他說,為跟大陸劃清界線,97年以後就不去香港。
揚言會在總統府外靜坐直至阿扁下台的施明德信心十足:「阿扁已慌了。」他更表示沒有準備任何「退場機制」,「就好像武士上戰場,如果已準備了退場,這場仗就不要打了。」
施明德一再強調,這是他的最後一役,運動成功,他就會功成身退。
小時候立志武裝推翻蔣家獨裁政權,年輕時因政治理念坐牢受盡折磨,出獄後做了9年立委又當過民進黨主席──前半生已經寫進台灣中學歷史課本的施明德,近年退黨後多次選舉落敗,顯得落寞,這一次倒扁運動因緣際會,他又粉墨登場,寫下自己歷史的結局。

倒扁總部明日進駐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前,范可欽昨表示,倒扁靜坐的主軸是:「禮義廉恥」。
張良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