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損聽力 家長多忽視 錯過治療良機<br>兒童鼻塞可致中耳炎

恐損聽力 家長多忽視 錯過治療良機
兒童鼻塞可致中耳炎

【本報訊】孩子不回應,不一定是「唔聽教」,可能是耳朵不靈。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2至3歲的學前兒童患中耳積液的情況普遍,病發率超過兩成,嚴重的可以導致弱聽,聽骨及鼓膜硬化,聽力永久損失。研究人員呼籲家長提高警覺,留意子女的聽覺,若孩子出現持續敏感、弱聽、鼻塞、打鼻鼾、曾患扁桃腺發炎及急性中耳炎等情況,日後出現中耳積液的風險較高,應盡快求診。 記者:張嘉雯

中耳炎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患者會出現發燒、耳痛等病徵,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中耳積液則是慢性中耳炎的一種,患者耳腔的分泌物不能透過耳咽管流至鼻腔,結果停留在中耳腔內。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耳鼻喉科主任唐志輝教授表示,沒有中耳積液的兒童中,八成半人聽力正常,平均聽力水平在0至15分貝,但患中耳積液的兒童,只有一半人達此水平。

兩三歲發病率高

中大醫學院在1995年起,對6,872名兒童進行研究,結果發現,2至3歲兒童的中耳積液發病率達21.6%,4至5歲及6至7歲兒童則分別為7.1%及5.2%,唐志輝表示,結果顯示兒童年紀愈小,患此病的機會愈高,「佢哋比較容易有上呼吸道感染,即係傷風感冒引起,加上佢哋鼻腔耳咽管相對較窄,容易阻塞,亦都有人話耳咽管嘅位置相對比較垂直,就容易阻塞。」
他解釋,八成患病的兒童可自行痊癒,部份人會持續患病,少數患者會因病導致輕度至中度聽力受損,嚴重的會破壞中耳結構,「如果唔處理,大概幾年時間,會令聽骨同埋鼓膜硬化,令聽力永久損失。」威爾斯親王醫院上周剛為一名12歲兒童進行手術,該病童在3歲時曾出現中耳積液,接受放置取管手術後離港,其間未有接受跟進,結果情況惡化,聽覺嚴重受損,出現膽脂瘤。
根據該系另一調查,家長對子女聽力的敏感度弱,推算至少八成人會錯過診治。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虞瑋翔醫生表示,兒童患鼻塞、鼻敏感,會阻塞耳咽管,令積液無法排出,若子女過去三個月持續鼻塞,就應向醫生求診。
他建議家長要多留意兒童的聽覺,小心分辨子女是患過度活躍症、自閉症、學習障礙或聽力有問題,否則會影響兒童的學業、語言和社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