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丸觸發文化戰爭

避孕丸觸發文化戰爭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日前通過了緊急避孕補救藥丸可毋須處方,在藥房櫃枱販售的決定,對布殊內閣的忠實支持者基督徒聯盟來說,恐怕又是一大挫折。這種補救藥丸(PlanB)過去十年來,已經是藥房裏的處方藥,藥管局為了准許在藥房櫃枱自由販賣,已經研究討論了許多年。一直拖延不決的原因,藥管局的專家也承認,不是科學的理由,而是政治的理由。拖延不決是因為白宮不願開罪支持他們的選民。殷惠敏文化評論員

補救藥丸是由合成荷爾蒙製成,相等於加強劑量的口服避孕丸,在無防備的性行為後七十二小時內服用,可避免受孕。藥管局的決定是十八歲以上的男女可自由購買,十八歲以下則需醫師處方。
支持者認為,補救藥丸可減少墮胎的需要,因此並不違背主張生命權的反墮胎團體的立場。但反墮胎團體仍然指摘這種補救藥丸在購買年齡限制上有執行困難,會放縱未成年性行為,到頭來還是會增加墮胎機會。

利用選票改造社會

基督徒聯盟對於補救藥丸在布殊第二任期內放鬆管制,和布殊對藥管局這項決定的表態支持,當然不滿,因為這牽涉到他們的重要宗教綱領,而且他們已為這個綱領在美國社會和共和黨內,進行了多年的「文化戰爭」。
宗教保守派指摘美國六、七十年代的自由主義者,尤其是嬉皮士和反(越)戰分子,鼓吹一種沒有信仰,縱情放蕩,破壞社會倫理的生活。自由派則譏嘲宗教保守派阻止社會進步,企圖把美國拖回到早已不存在的清教徒時代。
四十年前的性解放,無疑和避孕藥丸的發明有關,加上治療傳統性病的特效藥的出現,使得「欲望街車」能夠加足馬力向前衝。可是近年來,新型性傳染病(如疱疹)的無藥可治,尤其是致命的愛滋病,令人在性方面不敢胡來,社會風氣也就趨於保守。宗教保守派乘勢而起,他們有明確的宗教綱領,要利用選票來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他們選擇共和黨,不僅是因為共和黨比較保守,而且因為共和黨較有可能成為落實他們宗教綱領的政治工具。

影響民主政治運作

基督徒聯盟高舉着反墮胎、反同性戀的大旗,在這方面,他們是拒絕妥協的。所以他們選擇的政治人物,也必須經過他們的綱領檢驗合格。共和黨中有能力的人物,如紐約前市長朱利安尼,新澤西女州長魏特曼,就因為在墮胎問題上不贊同基督徒聯盟的極端立場而受詆毀。基督徒聯盟的旺盛企圖心,實際上已經影響到民主政治的運作。無論如何,民主政治和神權政治不同,民主政治畢竟是俗世的,而且是一種妥協的藝術,絕對性的排他立場,其實違背了民主的本質。
絕對性立場在現實上也會流於偽善。美國副總統切尼在公開演說中,抨擊同性戀是道德墮落,結果媒體發現他自己的女兒就是同性戀者。他的立場與親情如何自圓?他能指摘自己的女兒是道德墮落嗎?

修正某些極端立場

時常標榜道德操守的基督徒聯盟領導人,娃娃臉羅夫.里德,最近也因牽連到國會一樁臭名昭彰的賄賂醜聞,而在副州長選舉中敗北。這不但說明人民眼睛的雪亮,獨立媒體的功用,也顯示宗教團體和任何團體一樣,對道德並無壟斷權。至於那些在台面上布道,背地裏去嫖妓或誘姦無知少女的電視福音教派神棍,就更不用說了。
布殊內閣目前面臨國內外形勢的失利,修正了以往的一些極端立場。這是否表示在婦女墮胎權和同性戀的民權等問題上,美國社會也將回到以往比較寬容的時期,現在也許言之過早。宗教保守派口中的「文化戰爭」是否已後繼乏力?或是還會頑強的繼續下去?我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