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程欣 自由撰稿人
陳易希自從公開會考成績以來,社會上彷彿只有兩種對立的聲音:一是支持這類有所謂「另類才能」的學生,避過公開考試,直入大學;二是反對這類有所謂「另類才能」的學生,在申請入讀大學時,得以豁免公開試的洗禮。
由於前者多出自位高權重的教師、政府官員,後者自然被貶成妒忌、眼紅別人的不理性言語。但其實,在這些所謂的不理性申訴背後,是否有那麼一點的理據?答案,當然是有。
公開試的好處
為甚麼?因為這並不公平。各家大學,都公布了一大堆最低收生準則。這些年來,礙於家長沒有能力供送自己到外地留學,或入讀本地國際學校的學生,都只能眼巴巴地照着上述的準則努力,沒有其他辦法,這就是現實。
很多學生都明白,考試制度本身沒有甚麼問題。以公開試的成績斷定學生有沒有繼續升學的機會,其實還不賴,因為其貌不揚的學生不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沒有餘錢學習音樂藝術的學生,不會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而阻礙了升學的機會。可是,由於大家都樂此不疲,致使考試的內容蓋過了目的本身。但終究如此,公開試的制度仍算公平。
未達最低準則
陳同學或許真的有另類才能(科大的發言人指,陳同學得到本地及國際上所認同的科學發明天份),但是,他其實沒有達到大學的最低收生準則。是的,或許他是人才,但是,人才如果不能通過既定的準則,卻怎樣也說不過去。
年前,政府不是說要大力發展動漫業的嗎?十多萬的會考生中,有沒有學生是當中的人才?香港不是極重視旅遊業的嗎?這些落榜的學生中,有沒有一些具有極佳的待人接物能力?他們不算是人才嗎?機場的大使不是成龍嗎?這些沒有考好會考的學生,會不會也有不少滄海遺珠,功夫打得不錯?他們不算是人才嗎?是的,陳同學的物理學需要大學的栽培,那麼,動漫業的、旅遊業的、功夫演藝的呢?難道就全都不屬人才?或是他們全都不需接受大學教育?這樣的做法,公平嗎?如果他們四處尋覓,想要求一個能避開公開試的升學機會,那麼所有支持陳同學入讀科大的人士,是否會告訴擁有這些「另類才能」的他們:請回吧,你們不算人才。
升學制不公平
我相信,好些不支持這做法的聲音,矛頭其實都不是指向陳同學,而是這個愈趨不公平的升學制度。當然,一切既成定局,這是現實世界。但如果位高權重的教師、政府官員能把準則定得清楚點,至少,在大學的最低收生準則上外加酌情權一項,我相信,社會也就不會為無謂的事情爭吵,會轉為爭辯另一些較重要的議題,例如香港的政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