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咪郁!」這是我第一句電視劇集《聯邦密探隊》的配音對白,轉眼35年,感覺似周潤發當年在《民間傳奇》做衙差或家丁的小角色。年輕時的工作壓力現在已沒有,心中明白成功與否在乎觀眾,明白自己的聲音原來已經歷了幾個年代。 記者:李劍昌 攝影:成啟聰
從未想過要靠把口搵食。中學時演話劇《雷雨》,是逐句逐句沒有感情地念,念完就算,聲又未開,最重要是自己根本沒有信心。看過TVB的《泰山》後,發覺為主角配音的粵語片明星姜中平,配得恰到好處,遂漸留意配音片集。
加入TVB,獲得譚炳文、盧國雄、金雷、梅欣、丁羽和朱江等前輩指導,當中最佩服「炳哥」,任何角色都難不倒他,演繹日劇《姿三四郎》中大反派檜桓的由奸變忠,更是出神入化,我當時以新丁身份為檜桓的大師兄配音,高低立見,感覺是「唔啱」和「唔對路」,他根本就是我的領班和師傅。
「炳哥」配音講效率,對後輩較寬鬆,對下屬有信心,讓他們自由發揮,由於我NG較少,所以他選了我,不過有時配得欠妥當,他也會即時糾正。當時我自覺聲量不足,所以午飯後會獨自在錄音廠內「大嗌」,果然日子有功,聲線較前響亮了。不久,我有機會在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亮聲搵外快,人物是「漏口」諧星西瓜刨,真是「考牌咁考!睇住啲毛片,一段一段咁配」。
………………………………
我終於掌握了配各類劇集的技巧:卡通片要「誇張,擘到個口好大」;紀錄片要「冇尾音」;談情戲最易配,因為「夠慢」。較難配的是打鬥片,首先要「夠中氣」,不過為洪金寶配音時就「真係氣咳,聲都沙埋,試過第二日冇晒聲」。講一些醫學化學的專有名詞前,必須練習幾次;此外,一些互罵或搶白均須技巧,配音員間的默契也十分重要。不過,一個配音員必須緊記的始終是跟着主角原聲語氣及配合角色。
………………………………
我記得女兒懂走路時,已知道爸爸是配音員,是「叮噹」(已改名為多啦A夢)。因工作關係,家人很少見我,所以她看「叮噹」,即如見到爸爸。當然,我在家時乜有拿着公仔說故事去「𠱁」她;我和太太多年來甚少吵架,用不着以配音去緩和氣氛。
街市賣肉賣魚的小販也知道我是「叮噹」,但他們不會老遠就大叫:「你睇,叮噹嚟啦!」舖頭的年輕售貨員,與我談了一陣後亦說:「你把聲好熟噃,係咪做配音㗎?」我只知道,每個年代嘅細路仔都聽過我嘅聲音。我仍舊喜歡「叮噹」這個舊名,自78年在香港首播以來,至91年都是由我配音,到93年再返回TVB配它時,原作者要求改為「多啦A夢」,多啦A夢係日文嚟,對香港人嚟講,係冇意思。
………………………………
如果「叮噹」可以給我一個法寶,我喜歡「隨意門」,因為它可以令我四處自由行,無拘無束,這可能亦是一般人的人生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