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上周六表示,在民主憲政的時代鼓吹革命,等於對民主徹底的否定與蔑視,他又指摘傳媒的爆料抹黑文化,他說,「很多報紙我不看,很多電視我不看,所以對阿扁來說,一點都沒有受到影響,還是活得很快樂。」
在現代社會,當一個領導人說自己不看報紙、不看電視而仍然活得很快樂的時候,他除非是一個專權政治的統治者,可以閉目塞聽而自得其樂,要不然他就是距離下台的日子愈來愈近了。當董建華說港台《頭條新聞》是「低趣味」所以他拒絕去看的時候,他掌權的氣數也接近尾聲了,更何況董伯還不是民主制度下產生的領導人呢。
不過,陳水扁作為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能夠如此蔑視媒體而自得其樂,卻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政治體制有嚴重的缺陷,這缺陷就是總統雖由全體選民投票產生,他有權任命行政院長及各部委首長,卻毋須對國會負責。也就是說,他有權而無責。國會對他的制約只有一個手段,就是啓動罷免機制,這要立法院三分二通過,而且還要交付全民公決。這樣的機制太難啓動,一旦啓動又令社會傷筋動骨。因此事實上是國會無法制約總統。另一方面,閣揆(即行政院長)卻是有責而無權,他與各部委首長固然要在國會接受質詢,國會對他的不信任投票也只要過半數即可。閣揆甚至連委任閣員的權力都操在總統手裏。有責無權的閣揆太難做了,因此自阿扁任總統以來,閣揆人選已如走馬燈似的頻頻更換。
台灣的這種政治體制是世所罕見的。大多數實行民主的國家,採取的都是內閣制,也就是由國會中的多數黨(或多數黨聯盟)組閣,即使有總統那也只是「虛位元首」。少數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如美國,任命任何一個部委首長(甚至副首長)都要經過「國會聆訊」這一關。總統權力也不會像台灣這麼大。
台灣政局動盪,香港輿論的報道與評論的焦點,都集中在阿扁下不下台。筆者估計,儘管阿扁的民意支持度只剩百分之十八,但以阿扁不看媒體而自得其樂的性格,他是不會自動辭職的,而已啓動一次卻不成功的罷免機制也難以再次啓動,因此憲政上他是不會下台的。但在施行權力方面,他恐怕已有心無力或根本是無心無力,等於他早前廢除國統會的簡稱那樣,成為「廢統」了。台灣政界及輿論更應關心的是:台灣這種政治體制若不改變,下任總統會不會重蹈阿扁的覆轍?
九月一日開始,台灣的「全民倒扁行動聯盟」,就會展開街頭倒扁活動。但真正受關注的,是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後者已累積超過一百萬人捐出一百元來參與倒扁。這個「倒扁總部」已定於九月一日進駐總統府前面的凱達格蘭大道,並在陳水扁出國訪問回台的九月六日那一天,由倒扁群眾進入府前靜坐。
台灣有許多人擔心「百萬人倒扁運動」會導致「挺扁」與「倒扁」群眾的街頭衝突。事實上,上周六台灣南部「挺扁」群眾到台北,已引發與「倒扁」群眾的輕微衝突。百萬人倒扁的群眾運動一旦展開,兩邊的衝突一觸即發,台灣局勢之險惡已箭在弦上。
作家龍應台在報上撰文,表示她不贊成街頭運動式的抗爭,因為既然有了普選的體制,選民完全可以用手上的選票去更換掌權者,為甚麼還要冒着可能導致流血衝突的危險,進行街頭運動呢?但台灣也有學者指出,即使英美這種民主國家,也發生過「反人頭稅運動」和反越戰、黑人民權運動,「公民抗命」本來就是民主體制下,人民的抗爭手段之一。也許經過「公民抗命」的洗禮,台灣的民主會趨於成熟呢。但願如此。
逢周二、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