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放寬資金管制美元勢更危

MichaelPreiss筆記:放寬資金管制美元勢更危

隨着中國和印度逐步放寬資金流入和流出的管制,金融全球化的風險和回報再度成為市場焦點。現時全球最富動力的兩大經濟體系均已決定踏上讓貨幣全面自由兌換的艱辛漫長路,經濟學家亦正在努力填補資金流動、經濟增長和金融危機之間相關知識的空白部份。

國基會最近發表一篇以《金融全球化:再評估》為題的文章,提出了一些極之有趣的見解。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印度和中國將會雙雙讓其貨幣自由浮動,長遠而言對美元會有負面的影響。這兩個人口大國欣欣向榮的經濟,正不斷地把油價和能源價格推高,同時亦為美元日後大幅走低埋下伏筆。國基會和世銀理事將於9月在新加坡聚首,屆時在討論貨幣監察議題時若沒有觸及上述想法,我將會感到十分驚訝。
縱使資本賬隸屬其管轄範圍,但國基會在討論相關議題時卻往往躊躇不前,原因在於讓資金流向暢通無阻所帶來的成本及好處,至今仍未有穩固的理論基礎。這種避重就輕的取態,將會愈來愈站不住腳──不要忘記,國基會的政策一直備受美國的政治所影響。
去年,國基會獨立評估部門的官員曾經表示,基於資本賬政策與外滙政策的關係密切,國基會需要對金融全球化有更清晰的立場。經過亞當史密夫(AdamSmith)和大衞列卡度(DavidRicardo)的年代後,經濟學者對於國際商品流動的好處已沒有太大爭議,但當同一套邏輯引伸到債務及股票的流動時,學院派的看法便呈現分歧,即使是最堅定不移的自由貿易擁戴者,亦對開放資本賬作出狠狠批評,因此,渴求有一個任由資金自由流動的世界,變成一個難以實現的虛構神話。

自由兌換 周邊好處多

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已清楚向我們展示,以美元進行交易,是非常危險的事。8年後的今日,資金流動的守衞者仍在努力搜尋證據,希望證明懷疑論者是錯誤的,他們對於有關批評不公平地歪曲了好的東西,感覺是愈來愈強烈。
與傳統的看法剛剛相反,我個人認為,資本賬的全面自由兌換,並不單單提供更多渠道讓外國投資補充本土儲蓄,更加重要的,是那些非直接的周邊好處,譬如伴隨放寬資金流動而來的紀律,讓我們享有較穩健的銀行體系、較強壯的資本市場和較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
現時看來,中國和印度的決策人均已明白貨幣全面自由兌換的需要。聲稱貨幣全面兌換是其外滙體制改革最終目標的中國,最近便批准包括工行、中行、花旗集團和滙控集團在內的8家銀行,把相等於88億美元的人民幣存款投資於海外。雖然內地存戶對新措施的反應甚為冷淡,但今次行動日後可望給予本土公司更大的彈性投資海外,以及讓經篩選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在投資本土股票時有更大的空間。

貿易融合 管制增難度

印度至今仍不准許散戶投資者或對沖基金直接買入本土股票,以盧比為單位的債務,印度亦為海外機構設置35億美元的上限,居民每年可以滙出的金額上限為25000美元的等值。
印度政府本身並無向外國舉債,亦嚴防本土企業借入太多的外幣債項。印度總理辛格最近曾經表示,邁向資本賬全面自由兌換是好事,而印度最終亦成立了一個小組,為放寬資金管制定出路線圖。該個小組在7月31日已向央行提交了建議,不過報告內容至今仍未公開。
有趣的是,不論是中國還是印度,受資本賬可全面自由兌換所帶來周邊好處的激勵,均多於傳統優點的激勵。如印度的行動便與意圖把孟買發展成為亞洲地區性金融中心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時,一旦本土儲蓄可以更自由地滙往海外,印度政府在支出方面便要更加節約,以免資金大量流失。此紀律既得到市場的監察,可望大大改善印度企業借貸者在國際間的信譽。
同樣地,中國朝着貨幣全面自由兌換所踏出的每一小步,將會成為決策者擁抱現代化金融體系政策的一部份。中國並沒有訂出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的時間表,一些分析家預期計劃可以在2010年之前完成,亦有人認為整個過程需時數十年。
不過,改革的方向絕對不可出錯,而看來中國和印度的政策制訂者均較學院派更加明白,貿易的融合將無可避免地令資金管制遭受侵蝕。
無論如何,美元這隻充滿瑕疵的貨幣,絕對不會是中印兩個人口大國長期持有的那杯茶。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