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港交所(388)實施第2階段收窄買賣差價後,港股的成交大幅縮減,可以說,現時的情況若持續,對誰也沒有好處,就連靠「抽佣」維生的監管機構也不例外。
事情的嚴重性可從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近日的講話看得出來,在回應傳媒提問收窄買賣差價與大市成交萎縮的問題時,周文耀表示已收到很多經紀的投訴,而在這課題上,港交所仍公開地接受意見。當第2階段收窄差價實施前,市場的反對聲音近乎一面倒,但港交所仍執意推行,很難想像在新措施實施不足1個月,港交所的行政總裁會給予傳媒一個這樣的答案,他既不迴避收到大量投訴的事實,亦擺出一個開明的姿態,看來已流露有可能「從善如流」,考慮回復或部份回復舊制。
先祖賢訓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本着「有錯當改」的態度,人才能進步,社會才能進步,尤其涉及社會大眾的事務就更當如是。市場有傳港交所正找「下台階」以恢復部份舊制,但筆者以為,任何好的事情都不需要下台階,下台階是「面子」的問題,為公眾謀福祉,根本不用理會甚麼下台階,公眾中心有把尺,公道自在人心。
亡羊補牢未為晚
事實上,任何原先看來萬無一失的事情,在實踐時都可能會發現一些從未想過的問題,或事情之發展與預算出現嚴重偏差,這是正常不過的,面對這情況,把事情糾正便是,吸取教訓,是種寶貴的經驗,若只側重「面子」,錯誤的事情還會錯下去,甚至會出現商業社會常見的事情,再做十件更錯的事情以證明第一個「錯誤」的決定是正確的,則最終的損害將會更大。
港交所推行第一階段收窄買賣差價之效果「甚為理想」,容易令人傾向相信全面收窄買賣差價是可行的,由於收窄買賣差價被視為國際趨勢,以及有利投資者降低買賣成本(至少港交所管理層是如此想),則在此「優良動機」下,盡快落實全面收窄買賣差價,自然成為港交所責無旁貸的工作。
不過,我們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很多時過份集中於某一觀點,便忽略了另一些重要的考慮,甚至對於全局的情況沒有得到平衡的掌握。從某個角度看,收窄買賣差價確實可減低交易成本,有利投資者,然而,證券市場是否只要降低交易成本便有利齊來呢?這些新措施會否為業界及市場運作帶來不良影響呢?若有不良影響,是否會反過來打擊原有之目標呢?利益是否真的超越害處呢?從短線及長線的角度看是否都有相同結論呢?這些都要作認真的考慮。希望港交所管理層真能從善如流,盡快檢討收窄買賣差價對市場的影響,作出明智的決定。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