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易希的十二分,恐怕是會考有史以來最廣為談論的十二分。已經公布好幾天了,但到了今天,網上討論區的爭論依然不絕,風頭盡蓋甚麼十優狀元、零分部隊。一個成績不佳但有其他天賦的學生被大學收錄,本該是平常事,竟然激起如此迴響,教育僵化之嚴重,可見一斑。
討論區的留言,既有支持陳易希者,也不乏不客氣的批評及攻擊。一位中學生竟然能夠掀動大眾的情緒,教人愛恨交纏,看似無稽,但也不是無迹可尋。愛者,是羨慕陳易希能夠按自己喜好,不理常規,不受制度之束縛,也被力邀上最高學府;恨者,理由一樣,只是不滿有此際遇的,是別人不是自己。因此投射到陳易希身上的激情,實出於曾讓大家吃過苦頭的教育制度。
明顯地,一切問題由上而下。大學收生,絕大部份取決於會考高考的成績。會考範圍又多又廣,考生籌備需時,考得不好,升學之路即被攔腰截斷,要等整整一年才可披甲再戰。在如此龐大的會考陰霾下,試問學校老師又怎敢不專心備至,花兩年光陰為學生溫習操練?
要知道,現行的模式不是唯一選擇。以美國為例,大學入學公開試只考語文及數學,其他科目,考與不考一概悉隨尊便。一年有幾次考試機會,考得不好,可以再考,重考幾多次也行,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及金錢就可以。
考幾次,不理想的分數當然可以不報,大學不管你考多少次,只看你願意報的那一次成績。大學評估的範圍廣泛,公開試只是其中一瓣,因此中學老師大多都不給學生操練,你要操即管在課堂以外操個夠。試想想,作為學校,最清楚學生的情況,最了解學生的需要,課程設計又何需假手於人,給公開試設計人賣賬?
友人說,當年留學,文學老師劈頭第一課就說,文章寫得四平八穩,情理兼備的,極其量只會拿A;只有觀點獨特,甚至與老師唱反調,而又言之成理的,才獲A+。校長在迎新典禮說得更明白:你們畢業以後,課堂上的知識,全部丟掉也不緊要;只要你能在這裏學會了獨立思考,我們的任務已告完成,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那邊廂,學校鼓勵學生尋找審度世事的眼鏡,這邊廂,香港學生卻被迫不問原由的硬吞別人的唾液。公開考試,考生何止成千上萬,為方便批改起見,試題及答案當然是越公式越好辦,是節省成本的權宜之計,與作育英才無關。要是公開試只屬芸芸準則的其中一環,學校課程不以此為軸,影響不會大。
問題是,一旦公開試主宰教學,模範答案之風氣由上而下蔓延至班房,就會搞出「馬可勃羅」不對「馬哥波羅」才對的笑話。「馬可勃羅」為甚麼不對?很簡單,公開試模範答案,不容「馬可勃羅」,既然公開試說不對,學校為了學生着想,惟有也跟着說不對。連對待「馬可勃羅」的譯名也如斯僵化,對於分析性的問題更不用說了。
一說起填鴨式教育,容易觸動大家的神經,因為我們心裏明白,校園外的真實世界,沒有模範答案。世界瞬息萬變,尤其在這個年代,以為死抱課本上的資料足夠一生所用,是癡人說夢了。資訊爆炸,無人再可壟斷資料。說到把資料塞進腦袋,又有誰及得上Google?你肚裏縱有再多的資料,我上互聯網找到的,豈不會多上千萬倍?
教育對世界任何地方的競爭力之重要在此不贅。現實是這個年頭擁有一副審度世事的眼鏡,才是要緊。貴城的學生滿肚子別人的唾液?對不起,供應氾濫,早已跌價了。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