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拖着一兩隻皮箱的石頭離開福州,機場關員總問一句:「什麼東西?」答是壽山石,馬上放行。難得有遊客這麼熱心,為他們的城巿「創匯」,當然不擋道;這一回,竟逐一翻出來「細賞」,糾纏不清;國情,又變了。
福州有兩座山產石:一是壽山村的高山,一是月洋山。月洋山出芙蓉石,礦洞,全讓政府炸了,封了。壽山村的高山,有幾個洞在合法開採,但受到嚴格限制;私挖,抓到要判牢。因為壽山石越來越值錢,內銷需求大;因為蒙古巴林石的開發和推廣,由巿政府掌握,掌握得好,身價暴漲;福州那兩座蒼山,既然還殘存那麼一點點寶貝,官家要學蒙古人「做生意」的技倆,也是應該的。「就可惜,管得太晚了!」福州人終於明白什麼叫「坐吃山空」。
壽山石價,是註定要再暴漲的;暴漲之際,福州那千百家壽山石店,恐怕也得暴斃。
石巿,那麼興旺;石店,忽然暴增;然而,美石,從何而來?添購美石的資本,從何而來?異象,已經出現:福州上千家石店,每家,算有三百塊石頭,像我這樣的一個「熱心遊客」,每次可以看到三百萬塊石頭;可惜,這些石頭,好的,佔千分之一;然後,是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爛石店和假石店,就算不倒;好石頭,卻勢必在石巿消失,在拍賣會出現;珍品,只會在富人之間私相授受。
「攢石頭,比攢錢好。」石癲說。我遵命攢了上百粒小田黃。坊間賣石的,知道我是個「藏石家」,就是不光顧,也多禮待,因為要經營,就得有貨物,我有好多他需要的貨物;換句話說,一個肯提供好石頭的人,是石頭店老闆的最後機會。「你藏的珍品,在我們這裏,一擺出來,就會賣掉;你不可能生意不好。」老闆甲乙丙這麼說。「我的店,地處偏僻,客人要來,舟車勞頓;而且,不容易找得到。」我解釋「吃穀種」的理由。「那要恭喜你了,賣不出去,反而賺錢。」那也是甲乙丙的論調。真是哭笑不得。這門生意,的確很玄;我看得開,肚餓的時候,開始用田黃送飯。《搜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