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摘星少年」

祝福「摘星少年」

何故 跨媒體創作人、影評人

陳易希終於公開露面,為其著作《摘星少年》舉行簽名會,再次哄動全城。
年僅十七歲的他,去年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批准,以其名字命名編號「二○七八○」的小行星,令他成了本港歷來最年輕的「被命名者」。
陳易希研製的「智能保安機械人」,能即時通知屋主竊匪入屋、火警或家居意外,此發明在美國舉行的第五十五屆「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擊敗一百四十多名對手,勇奪工程學科個人組別第二等獎,成為全場年紀最小的得獎者,因而破格獲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取錄,成為本港首位仍未完成中學會考、沒有任何公開考試成績便獲大學取錄的中五學生,比循正常途徑升學的學生早兩年升讀大學,更比透過「尖子計劃」進入大學的「十優狀元」厲害。

求學不是求分數

會考放榜期間,陳易希身處美國太空總署進行短期研究工作,因此大眾一直猜測其會考成績,如今真相大白,原來僅得十二分!中、英文科更同樣F級,難怪立時引起一連串非議,批評陳易希根本沒當大學生的資格,更質疑科大此舉有欠公允。在陳易希感謝科大真的做到「求學不是求分數」同時,是對抱殘守缺的社會各界當頭棒喝!
有人說陳易希非常幸福,因為可以避過另一次公開考試的洗禮,快同輩一步跨過大學門檻,卻有人拋下「放長雙眼睇啦!」一類酸溜溜的說話,但亦有父母覺得很懊惱,究竟往後應該鞭策子女努力讀書?還是鼓勵他們發展多方面興趣,好讓他們以更快捷和容易的方法「摘星」?如果真的「求學不是求分數」,我們求的又是甚麼?

教育為考試服務

極富爭議性的一句「求學不是求分數」,出自教育統籌局○四年攝製的宣傳短片,正好呼應教育統籌委員會於○○年九月公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在這份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發展藍圖中,整體教育目標正是培養下一代「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
但如何讓同學「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難道需要像某補習社的「美女班房」廣告般,讓同學心花怒放?現時香港教育主要為考試服務,要求學生死背公式,強記答案,因此產生了一批又一批失敗者,也湧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補習天王」或「天后」。
原本屬於輔助性的補習已喧賓奪主,超越了基本需要。在強調實用功能如何幫助同學考取佳績後,竟開始使用「感性消費」的模式來進行推銷,便知道「求學不是求分數」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未來有無限可能

當社會的價值觀已被扭曲,每年會考放榜的焦點只是哪些學校出了幾多個「十優狀元」,陳易希這位「摘星少年」的出現,也許是即使「讀書不成」卻仍「夢想不死」的同學的好榜樣。
負責處理取錄陳易希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陳文新強調,陳易希屬資優學生,數理才能優越,雖語文能力較弱,但科大有補足課程。陳教授並指本港中學課程限制較大,未能讓陳易希好好發揮,相信大學生活較適合他。其實,同類型的「摘星少年」在香港多的是,他們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大文豪、運動員,甚至創業奇才,只恨缺乏好好栽培他們的合適土壤。
然而,大家切勿以陳易希作為逃避考試壓力的藉口,也不宜以他的另類成就作為學業不濟的擋箭牌,大家必須繼續努力,只因我們的人生,以及香港的未來,仍有無限的可能性吧!
[email protected]
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