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還有獨立自主嗎?

傳媒還有獨立自主嗎?

張寶華 傳媒工作者

美國國務院在今年發表香港報告時,特別關注香港媒體自我審查的問題。尤其是回歸後,愈來愈多媒體老闆接受北京政治委任,及與內地有千絲萬縷的經濟利益關係時,他們如何平衡政治經濟利益和新聞自由?當集團的經濟利益與新聞自由互相衝突時,新聞的獨立性能否維持?
這個不應該只是美國國務院關心的問題,也是香港整個社會在回歸將近十年後,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傳媒是門搶手生意

過去文人辦報這個傳統,隨着《信報》易手,將在香港成為歷史。現在都是企業辦報,報館只佔整個財團的一小部份。在香港,銷量最高的報紙都不過賣三、四十萬份,利潤不大,但卻是一門搶手的生意,為甚麼?
《華爾街日報》前駐中國記者麥健陸(JamesMcGregor),在其著作《Onebillioncustomers》中說了一個故事,也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解釋。他說當年鳳凰衞視的老闆劉長樂,到中南海游說北大人容許鳳凰衛視成立,當中最能打動北大人的話,就是他承諾鳳凰衞視會成為中共統戰海外華人最有效的工具。
一九九八年,鳳凰衞視女記者吳小莉在人民大會堂被朱鎔基點名稱讚,鎂光燈都集中在她身上。據說,在電視旁看直播的劉長樂看見這一幕,馬上淚如雨下,因為朱鎔基的一句話讓他知道,鳳凰衞視跟中央的關係已經牢不可破,以後不用再摸着石頭過河了。事實上,鳳凰衞視從此也成為國內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媒體之一。

統戰工程得心應手

這個例子大概說出一個事實:只要有「筆桿子」在手,對北京來說,你的價值也就大了。沒有媒體在手,在北大人眼中,你只是一個普通的財團老闆;但只要擁有一份報紙,你便是可以影響輿論的報業大亨,北京跟你的對話馬上打開。只要雙方配合得宜,更能各取所需。
北京統戰香港傳媒的工程,早在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已經開始。回歸後,傳媒老闆都盯着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統戰工程自然更得心應手。

與北京關係更緊密

如果把香港的傳媒老闆分為三種顏色:凡是接受北京政治委任的,不論是政協、人大或是港事顧問等公職,都劃分為紅色的話,那麼十一份本地報章(不包括《大公》、《文匯》和《商報》),已有六份被納入這個類別。如果把那些沒有接受北京政治委任,但與北京有千絲萬縷經濟關係的傳媒老闆分類為粉紅色資本的話,也有四份報章屬於這個類別。跟北京沒有半點關係的,屈指一數,竟然只剩下《蘋果日報》。
回歸只是短短十年光景,這個轉變不得不叫人驚訝,也慨歎北京的統戰工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接近完成。
再加上現在的媒體都只是大企業的一小部份,這個現象是不是該讓我們好好反思一下,新聞自由是不是已經亮起了警號?又或者新聞界一直強調維持的獨立自主,這個城堡到底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