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翻閱蘋果財經時,知悉由於某大銀行的網上交易系統發生故障達88分鐘,引致一些投資者未能趁大市反彈而獲利回吐,眼白白見財化水,令不少股民大為氣憤。筆者對他們的遭遇及氣憤的情緒極之明白,因為類似「有貨沽不出」的情況也曾發生在筆者身上。
數年前,筆者與拍檔Peter,大約在1元水平慢慢吸納了某股份,在累積一定數量後,不久該股份由於業績不俗而大幅上升,隨後筆者察覺,其股價多次不能成功大幅衝破2元關口,於是便命Peter沽貨獲利,豈料Peter多次透過網上交易系統,也不能成功輸入「沽貨指令」,當時股價的升幅有逐步收窄之趨勢,令我們大為緊張。隨後察覺order太大,不能「一次過」透過網上系統沽出,於是將沽盤拆細,分數次出貨,最後才成功將股份沽清。可是其股價已由2.1元,回落至1.8元,賺少了很多。
Peter是「竹升仔」,平日滿口流利英語,直至該事件後,筆者才知Peter對「中國成語」有如此深厚的認識,可以一口氣講出如此多四字成語來責罵該網上系統。
不勝負荷易down機
昨日在看到該報道的標題時,筆者即時猜到其出事的時間可能是在下午2時許。正如筆者早前在本欄所寫,據I.T.界的朋友指出,不少上班一族,由於在辦公時間不容易抽空落盤買賣股份,故大都趁午飯時間,即大約12:30至2:30這一空檔上網預先落盤買賣,因而引致一些網上交易系統的使用高峯期竟然是在該段午飯時間。
此外,筆者亦詢問了網上交易系統的專家Oliver有關交易系統的問題,他指出,交易所的層面只接受一般買賣股份的指令,其他order,例如止蝕盤、止賺盤,甚至更花巧的twowaylimit之類的買賣指令,則需要由該證券行的電腦系統自行處理,他們將這些指令儲存,當股份到價時,才再將指令「射」入交易所。
據Oliver指出,當一個網上交易系統提供太多非一般的買賣指令服務時,無形中便會增加了其電腦系統的負荷,亦間接增加了該系統出現故障的機會。故筆者推測,若在上述用量高峯期,突然有大量用戶輸入一些特別的買賣指令,相信會增加買賣系統的用量及負荷,令發生故障的機會率大增。
從投資角度而言,除了資產的安全性外,筆者認為交易系統的速度及穩定性,較其他花巧的買賣服務更為重要,正如交易系統不夠快及經常down機,則分分鐘見財化水,由賺變蝕。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