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從何俊仁到銷售稅 - 宋漢生

蘋果批:從何俊仁到銷售稅 - 宋漢生

有市民在報紙買了全版廣告,黑底白字,引用馬丁路德金的名句:不義之事,無論發生在哪裏,都會威脅所有地方的正義。
人身安全是自由社會的基石。自由社會的信念,是每個人皆有權替自己作主,在不受威嚇下,自由作出選擇。當然,自由是有界限的,美國一名前高院法官說得簡潔:在下揮拳的自由,止於閣下的下巴。
但凡有計劃之暴力行為,皆是針對自由理念的恐嚇訊息,分別只是傳送的範圍。後母聘初中生追斬繼子,是要教訓那位小朋友;阿蓋達派人發動九一一襲擊,則是向全世界宣戰。找人於光天化日下的中環,毆打何俊仁,目標清楚,猶如向每個香港人發有聲有畫的恐嚇手機短訊,囂張程度令人側目。
馬丁路德金說,我們際遇彼此相連,息息相關,今天要是置身事外,縱容針對他人的不義,他日不義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近日輿論評論何俊仁事件,引用「破窗理論」,意思大致相同。
「破窗理論」源於一篇刊於一九八二年的文章,大意如下:一座大廈有幾扇破窗。要是無人修理,破壞者會變本加厲,多破幾扇。更甚者,可能會把行動升級,入屋行劫,甚至縱火燒屋。同樣道理,行人路上出現垃圾,若不清除,會引來更多人在此亂丟垃圾,甚至偷車。
最廣為引用的實例,是朱利阿尼掌政時代,紐約市實行「零縱容」,厲行打擊輕微罪行,如搭霸王地鐵、醉酒鬧事、當街小便、於燈位強行洗車收費等等。結果發現,紐約市往後幾年的治安大有改善,無論輕微或重型罪行的數目,皆顯著下降。
有不少人質疑「破窗理論」以小制大之說是否可信,事關紐約一例,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因素令嚴重罪案減少。例如在放寬墮胎下,那一代未婚產子的情況,比起對上一代大幅下調。究竟捉垃圾蟲能否減少暴力事件?嚴懲毆人暴徒會否阻嚇持械行劫?難說。但無論如何,將今次事件的行兇者捉拿歸案,卻肯定是捍衞自由社會的重要一步。

******
無獨有偶,經濟學上出現過另一個「破窗寓言」,是一名法國學者在一八五○年提出的,大意如此:一個小孩摔破了一名店主的窗戶,遭眾人責備。但有人卻指出,窗戶破了,令修窗工人多了生意;修窗工人錢多了,去幫襯麵包師傅多買麵包;麵包師傅錢多了,去鞋舖買新鞋,益了鞋店老闆。換言之,小孩破窗會促進經濟,值得鼓勵也。再推一步,如果修窗工人付錢請小孩破窗,是否也屬美事一樁?
問題出於哪裏?上面的說法,只看到破窗帶來的生意,忘記了破窗的戶主拿出來修窗的錢,本來可以用來買新衫,繼而令服裝店東主有能力買水果等等。寓言的作者指出,很多時候我們只注意看得到的事情,忽略了沒有發生的事情,故出現「破窗應當鼓勵」般的謬誤。
如此思維俯拾皆是,就添馬艦計劃一事,有支持者的理由是工程會製造就業。但不要忘記,政府用於添馬艦的巨款,原本可以用作其他用途,或還富於民,讓市民自行按喜好以不同形式消費。另一例子,有人支持銷售稅的理由,是此稅執行繁複,會增加社會對稅務專家的需求,製造就業機會。說過了,要是那麼簡單,倒不如學當年大興土木、人工島上蓋機場的日本,請人把獅子山的石頭搬去九龍東對出海面,建個人工島,然後再把人工島還原為獅子山,來回十次,就業、經濟豈不猛飛?
所以說,何俊仁一案,破窗當然要補;政府「為經濟」而破窗,也不應盲從附和。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