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昨天公布,香港第二季的實質經濟增長5.2%,對比上一季有所放緩,也低於預計的6%。另一方面7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則按年升2.3%,較上月份微增0.1個百分點。一般輿論可能會將討論重點集中在放緩及通脹的問題,可是以香港現時的經濟結構,其實大多數經濟趨勢的發展,主要是外圍因素帶動,特區政府可以做的實在不多,既然如此,政府又何必浪費珍貴的公共資源去進行這些統計?
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因為出口方面未如理想。事實上,香港一向以來都堅守自由貿易的原則,所以就算整體出口額遜預期,政府除了可以出口術說點樂觀的話,其餘的就只有在推廣促進世界自由貿易,而這點在特區政府積極參與世貿可以肯定,不過真正關心的市民又有多少?既然如此,政府進行這些出入口統計又有甚麼用?
在聯繫滙率之下,香港貨幣系統只可以被動地受美國經濟走勢的影響,加上近來更多了人民幣在港流通,物價的走向根本不在政府的控制範圍之內。雖然政府經濟顧問郭國全指物價上升趨勢今年內應可維持,不過他卻沒有言明為何如此樂觀,而且就算他把所有對香港通脹情況的因素羅列出,事實上也沒有一項是在特區政府可控制的範圍,既然如此,政府又何必對消費物價指數進行統計呢?
當然,我們絕對希望政府不去干預社會的自由運作,甚至乎覺得特區至今仍然可以抗拒計劃經濟的引誘是現代政治學的一大奇迹。我們更加認為要為郭國全說句公道話,香港的經濟境況是如此受外圍因素主導,可是公眾難免誤會,既然政府設有經濟顧問一職,政府便應該有一套經濟政治吧!郭國全要為政府解說經濟前景問題,公眾又怎不會預期政府會提出答案?實在是難為了郭國全。
香港經過多年來大政府思維的氾濫,無論是政府建制內的大有為官僚,抑或社會上的計劃經濟信徒,一聽到經濟情況出現改變,不管究竟政府的干預有沒有效,甚至反效果有多大,就急不及待要政府做點甚麼出來,所以要討論香港目前最大的經濟問題,倒不如着眼於這種由大政府衍生出來的干預主義,特別是當政府搜集了似是而非的經濟數據後,要抗拒干預就變得難上加難。已故財政司郭伯偉便曾經堅拒搜集經濟數據,理由是要防止數據被用作要求政府胡亂干預的工具。
事實上,過往當政府還未成立專責部門去搜集經濟數據,其實是有民營企業去為市場把脈。當年恒生便有專人去搜集消費物價統計,只不過是政府逐步將之取代,最終連高收入家庭的恒生消費物價指數也「收歸國有」變成丙類消費物價指數。對政府統計處的官僚來說,他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工作,否則又如何可以肯定每年花五億在這部門來得物有所值?
香港要的是清晰的管治理念,而不是更多的統計數據和干預藉口。毫無疑問,站在政府的立場,更了解社會的脈搏是無可厚非的事,不過這並不代表政府甚麼事情都能有效解決,既然如此,何不先定下框架,認清楚甚麼事情不在特區政府的能力範圍之內,然後放棄那些政府無可為之的項目,不但省下珍貴的資源,也可以避免大政府主張盲目的叫囂。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