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10條A對陳易希 - 宋漢生

蘋果批:10條A對陳易希 - 宋漢生

陳易希的會考成績惹來網上猜測,甚至有人開出盤口,熱鬧非常。昨日摘星少年終於揭盅,共得十二分,不高,但也不如大家所猜般低。
有人心有不甘,大聲喊冤:十二分也可以直升科大,天理何在?中英不及格,也獲獎學金鼓勵,還成甚麼世界?明顯是不公平競爭!
當然,科大破格力邀,可能有博宣傳之嫌。當然,如果陳易希考得更好,可以省卻科大不少麻煩,犯不着要負責處理取錄的副教授,走出來替科大辯護,說中學課程限制大,阻礙了陳易希的發揮,大學環境反而更合適。
好一句阻礙發揮!相信是不少學子和家長的心聲。陳易希最難得之處,是有能耐及運氣,經過特區教育洗禮後,依然有顆熾熱非常的求學之心。單憑這一點,已有足夠理由教科大破格。大學,本來就是做學問的地方。學「問」而不是學「答」,箇中的分別,看似小節,其實重要得很。
學「問」,海闊天空,想像力是邊界。學「答」,卻是要依足規矩,沿着地上預貼的腳印,小心翼翼的,以免行差踏錯,踩界受責。很多學生就是在如此侷促的氣氛下上課的。有位年輕朋友,念中學西洋史,在答案上寫「馬可勃羅」,卻給老師扣分,理由是模範答案的寫法,是「馬哥波羅」!
今年,「馬哥波羅」式的教育出了個十優尖子余思遠。余同學為了在會考金榜題名,進行了兩年「地獄式」訓練,不運動、不打機、不交際、不讀課外書、廢小息忘午餐、補習月花九千,據說筆記叠起來有半個人的高度!其感謝補習社而不認母校一事,固然廣被談論,但更可圈可點的,是余同學公開感謝父母培育他「不怕苦」的性格。求學是如何變成苦差的?

求學本來是樂事。偶爾與舊同學見面,說起校園往事,甚麼名次、分數早已忘得一乾二淨。至於課本上的知識,沉澱的沉澱、抹走的抹走,也沒留下多少印象了。記得深刻的,反而是對分數無關痛癢的集體創作。當年上科學課,做了一隻食蟻獸模型,以一個筒形游水鏡膠盒為框架,用紙黏土加上首尾四肢。上中史課,做了個大禹治水的模形,用泥膠做人物,玻璃紙做河流。上英文課,創作了一個話劇,是福爾摩斯智鬥「怪盜」亞森羅蘋,還為名偵探弄了個真會冒煙的煙斗。
記得深刻,是因為過癮。食蟻獸的身體特徵、大禹的故事、創作話劇時學會的英文生字,今天依然記得。可惜都是初中的玩意,讀上去就消失了。中四與中五,差不多整整兩年,所有學校一律專注給學生準備會考,會考以外的都不重要。為甚麼?因為大學收生,絕大部份是取決於會考、高考成績。從前還流行面試,現在也省卻了。既然公開試是如此關鍵,縱然老師有心啟發學生的求知慾,也難免顯得有心無力了。
今次科大破格之舉,值得鼓掌,但希望不是個別的出風頭例子。我們相信,香港有不少陳易希,甚至更有潛質、更有天份的青年,如那位副教授說,被課程埋沒了。惟有大學牽頭,改善收生方法,才有望把死結解開,讓「馬可勃羅」最終得到平反,讓如余思遠般的學子,掛上陳易希的笑容,享受做學問的樂趣。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