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投資太保守唔夠錢養老

投資學堂:投資太保守唔夠錢養老

筆者經常會被投資者詢問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而解答他們的問題,已變成「家常便飯」,可是被一位96歲老翁詢問股份卻並不常見。
由於筆者是一個基督教老人服務社的榮譽會長,久不久便會出席一些老人活動,經常會碰到一些長者,並與他們交談。談話中,大都是一些健康養生事項,卻從沒有討論投資問題。可是日前筆者被邀出席一個老人晚宴,並頒獎給數位年逾90歲的長者,他們大都行動遲緩,故筆者沒有想到他們會詢問筆者問題。
豈料當筆者在台上頒獎給年屆96歲的陳伯時,他卻突然從座位中彈起,問筆者大笨象應否獲利回吐?除了筆者外,當時在台上的工作人員也被陳伯的敏捷舉動及洪鐘般的聲量嚇了一跳。
當筆者問到陳伯為何投資滙控(005)時,陳伯指出,他原本是買黃金的,後來蝕了一些錢,故改而集中火力買滙控。筆者頗感奇怪,除了近數月外,近年買黃金大都是賺的多蝕的少,於是問陳伯幾多錢買黃金,陳伯表示大約300多美元。
300多美元一盎斯買黃金也會蝕,有冇搞錯?追問之下,才知原來陳伯講的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96歲伯伯的「煩惱」

筆者詢問陳伯為何這麼大年紀仍有興趣投資?陳伯答得頗為直接,就是因為太長命!在一輪交談後,筆者推測,陳伯原來並沒有預計他可活到96歲,當然亦沒有準備太多退休後的積蓄,豈料愈活愈長壽,並開始察覺「老本」不夠用了,尤其是早年存放在銀行賺取那可恥的不足一厘之利率。故此,陳伯便再開始作保守的投資來增加回報,以及打發時間。
從陳伯的例子,筆者察覺,美國的理財概念,其中一項便是不要過早作過份保守的投資,此點頗為正確。例如有些朋友會在60多歲快將退休時,將所有投資如股票、債券及基金等套現,將資金改為存放於銀行收息。基本上,近年人類的壽命愈來愈長,正如陳伯在65歲退休後,仍有30多年「玩」。
在65歲時便將所有投資終止,只將資金存於銀行,雖然在絕對數值上是很安全,可是卻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故近年美國的理財策略是,即使退休,也不要作過份保守的投資策略,在投資組合中,仍須有10-20%股票或股票基金之類。
上周筆者為某保險公司作了一投資講座,根據另一位講者──保險界權威引述的資料,才知道全球平均仍是日本人最長壽,可是若單計算男性,想不到竟然是香港男士平均壽命全球最長(2004年的數據),相信在唐司長推出的銷售稅下,大家可能不夠錢「玩」下去。這可能是唐司長另類「壓逼」防止人口老化策略,真是用心良苦。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